第A3版:财经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预期收益率6%的理财产品几乎绝迹

年末盼高收益理财产品要落空了

  “想在月末、季末和年末多收三五斗的日子一去不返,比来比去发现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都差不多,而且一天比一天低。”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张女士说,原本想在年底买几款高收益理财产品,“如今看来却落了空。”

  今年,相应政策几度出台,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不小,年底临近,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整体走低。理财分析师表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只看重收益的习惯也该改改了,除了要正视风险外,选择有业务管理能力的银行更重要。

  记者 王婧 通讯员 赵俊 杨涛 

  现状>>>

  15万元一年收益

  去年1万元今年8000元

  与市民张女士有类似经历的还有80后马女士,马女士年中才购买的15万元理财产品本周一刚到期,一到期,马女士就迫不及待来到小区门口的银行网点挑选理财产品,“可是看来看去没有一款产品预期收益超过6%;在其他银行也看了,收益也差不多,担心收益会继续走低。”马女士买了一款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预期收益为5.5%。

  马女士告诉记者,“自从股市被套,已经有两年未碰股票。今年来,金价又跌跌不休,几乎所有的资产都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早知道年末理财产品收益不会像往年一样走高,之前买理财产品就会选择投资期限长一点的产品了,至少还有个6%,如今相对较高的5.5%收益,15万元本金,一个月基本收益近600元,一年下来是在8000元左右。”

  和去年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相比,马女士的收益还是有差距的。同样的15万元,去年年底可以买到预期年化收益在6.6%的产品,如果按去年的收益算,一个月到手的收益超过800元,一年下来的收益将近10000元。

  数据>>>

  银行理财产品

  预期收益整体走低

  根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显示,11月第2周共有768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5.04%,已经连续两周出现下跌。从甬城多家银行业的情况来看,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出现了下滑。以某国有银行为例,10月份该行合计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仅3款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及以上,较上月减少19款,降幅明显。

  在另外一家宁波本地的银行内,记者发现,今年9月该行共计发售银行理财产品88款(未包括部分开放式产品),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43%,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5.9%,该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区间基本集中在4.8%~5.9%;而从今年10月份至今,该行合计发售89款银行理财产品(未包括部分开放式产品),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较上月下降0.11个百分点跌至5.32%,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为5.6%。 此外,该段时间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区间相对集中,多数在4.9%~5.6%区间范围内。

  分析>>>

  收益走低

  货币宽松是主因

  农行市分行私人银行财富顾问李崇泼分析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整体走低的原因之一是,市场资金面持续相对宽松。李崇泼指出,今年年底资金面可能依然保持相对宽松的局面,或会继续保持在5%上下浮动,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降息的预期升温,未来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还会继续下行。”李崇泼说。

  另外,有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存款偏离度考核“威力”已初步显现。随着2014年9月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三部门联手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商业银行更加重视日均存款管理,银行理财产品的突击揽储功能相应有所弱化,之前市面上临近季末、月末等敏感时点发售的高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近期也随之大幅减少。

  ■提醒

  选择有管理能力的银行更重要

  随着监管层给理财戴上一个个“紧箍咒”,银行理财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在走入投资者的视野。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已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超过10家银行推出了净值型理财产品。

  银行为何开始推净值型理财产品?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是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和监管部门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要求,有助于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但是对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要求很高。

  “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觉得银行就是保险箱,只看产品的预期收益。”近期,招商银行宁波分行财富顾问缪苗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是大势所趋,一旦投资市场出现波动,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的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出现难以兑付情形的几率较小。

  有理财人士表示,相对而言,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还将集中于中长期限的产品,因此,近日如果出现年化收益率接近6%的理财产品,就可以考虑出手了,错过了恐怕很难再遇上,长期来看理财产品收益走低是必然趋势。

  宁波银监局人士提醒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自己可支配收入、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流动性方面需求等相匹配的理财投资品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