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教科院、中国教科院、成都教科院组成的课题组,发布了2014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报告。 测评选取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5个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在我国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格局中居于相对领先位置。 主要以教育发展指数、教育公平指数、教育条件保障指数、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四个指标进行评估。本次报告显示,宁波教育公平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教育条件保障水平位列第三。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陆灵刚 这些做法让宁波教育公平指数排名第一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多元化帮困助学体系,大力营造教育公平良好环境,着力提升教育条件保障水平,促进宁波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读好书。 校校之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近年来宁波市投入了8亿多元用于智慧教育建设,推进了科技校园工程、农远工程、新课改保障工程、智能实验室建设工程等专项工程。目前,全市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学校实现千兆互联,100%教室配有多媒体。 除了应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外,各地通过推行共同发展学区,促进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今年,我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段教师交流工作,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落实本年度教师交流计划。 教育公共服务全覆盖 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共沐教育阳光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我市建立了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接纳为辅的就学保障机制。 2013年,我市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7.89万人,其中81.68%在公办学校就读。2013年至2014年,我市共下达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补助中央和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经费4.59亿余元。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助、奖、补、减、帮、勤”多元化帮困助学体系,2013年至2014年,两年间享受帮困助学政策学生达194.72万人次,受助金额累计16.01亿余元,帮困助学政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实现了全覆盖。 三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486个亿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教育投入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教育条件保障水平位居第三。 2013年基本建设投入比2011年增长了46%。 2013年至2014年,我市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完成378个,完成投资2.327亿元。今年全市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已改造250余所,30%的公办中小学将完成加热保温饮水设施改造。 未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继续提高 2014年至2016年,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教育15个重点项目还将投入111.1亿元,用于建设宁波工程学院项目、中德汽车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宁波TAFE学院等重大项目,其中,市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将投入30.4亿元。2015年,计划投入5亿元资金,用于学校改扩建20万平方米,力争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90%。 2014年至2016年,计划投入2700余万元,完成全市681所义务段学校直饮水设备安装,使广大师生喝上温度适宜、安全健康的饮用水。2014年至2016年,市财政将投入1.4亿元,推进智慧教育工程,年网络公开课程选课不少于10万人次。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至2016年,我市将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00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超过92%。 教育发展指数 排在前五位 成都市、沈阳市、武汉市、杭州市和南京市。 该指数反映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由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等6个二级指标构成。 教育公平指数 排在前五位 宁波市、杭州市、成都市、青岛市和武汉市。 该指数反映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由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 教育条件保障指数 排在前五位 厦门市、南京市、宁波市、大连市和杭州市。 该指数反映教育现代化的支撑条件和保障程度,体现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努力程度,由师资投入、经费投入、装备投入和教育信息化投入等4个二级指标构成。 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 该项目前仍处于观察试评阶段,该指数反映教育治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由教育政策内容现代化等4个二级指标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