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车票涨价谣言背后的逻辑

  ●观点1+N

  近日有媒体报道,普通铁路客运价格上调预期临近,最快年底将上调,高铁票价将实行浮动制。记者向国家发改委求证后发现这一消息并不属实。“纯粹在猜测,没有任何准确消息来源。”价格司相关人士表示。另据记者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如果有关部门要调整铁路客运基准票价,必须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否则不可能调整。

  (11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 

  先前媒体报道,引述的是“发改委铁路专家”之言,根据该“专家”的意思,铁路经营成本上涨随之票价上涨,以弥补经营损失,原本是正常的市场反应。然而,铁路客运进行涨价,不能取决于简单的市场化思维。即便在铁道部拆分之后的今天,这点也没有实质性变化。

  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铁路总公司面临着铁路行业特有的经营环境。就铁路客运而言,如果说高铁的出现打响了与航空客运的市场抢夺战,普通列车的运输在国内长途运输中无疑仍占有垄断地位。长期以来,铁路客运具有运力大、安全性好、价格低等优势,成为许多人长途旅行的主要选择。即便是近年来国内逐渐进入高铁时代,为普通客运列车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高铁价格偏高、入座率明显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当前普通铁路客运仍然没有明显可替代的交通产品,继续保持着垄断地位。因此,在不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谈市场化,不是一种妥当的说法,说涨就涨自然也不适用于火车票的价格。

  其实,铁路客运也不是没有涨过价。从2001年到2006年,铁路部门都曾在春运期间进行涨价,之后,河北律师乔占祥、北京学生郝劲松都曾为此状告当时的铁道部,从舆论来看,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多数旅客的心声。2007年铁道部突然宣布春运不再涨价,也被视为民意的胜利。

  观察历次铁路客运的涨价之争,民意、铁路、市场三者的博弈成为主要形式。支持涨价一方提出 “调整供需”、“打击黄牛”、“弥补亏损”等观点,不支持者则提出铁路的“垄断地位”、“政府属性”、“民生工程”等特征。在多年的争论中,火车票基本维持不变,也使得现在的票价更像是“民意价格”,涨价也似乎变为铁路与民意的较量。

  2013年3月,铁道部被拆分,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企业承担起铁路的经营任务;时隔一年,铁路货运开始执行政府指导价下的自主调整价格,高铁开始打折,开始了更多的市场化动作。但正如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对铁路规划的那样:在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仍将承担很多公益性任务,国家将继续支持铁路建设。

  因此,火车票涨价谣言背后,透露的只是某些人对铁路客运市场化的意淫。更广泛的民意调研、充分的论证,以取得更多的共识,才是铁路价格变动的正当途径。王江涛 

  邓海建:火车票即将涨价,果真是不折不扣的无稽之谈吗?这些年,各种价格变动、公共政策出台,但凡会引发民意反弹的,经常要借助“有关人士”、“专家学者”、“业内传闻”之口,羞答答地先抛出来打前站,试探舆情之后,再决定是辟谣还是正式推出。那么这次呢?不管怎么说,希望权威部门慎用“否认权”,不能背弃规则与秩序,玩捉放曹的游戏。

  朱昌俊:抛开谣言本身,单提新闻报道中的涨价缘由,也是站不住脚的。铁路运输即便市场化,按照市场化原理,一个企业要增加盈利空间,除了涨价的外部路径,还不应忽视提升内部的管理效率,以降低运行成本。如果依然过度依赖外部性的涨价或说财政补贴,无疑有违市场化的改革初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