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叫外卖是没社会责任感?

  ●今日聚焦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近日下发通知,禁止学生叫外卖、将食堂饭菜打包进宿舍,以及在校内各食堂的一切现金交易,学生必须亲自去食堂吃饭。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克明解释,学校是要把学生拉出宿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的消费还要增加环境压力,说明没有社会责任感,以后怎么担当社会责任?” (11月23日中国广播网)

  不妨体谅学校的苦心

  表面上看,副院长陈克明的说法挺雷人,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挺有道理。

  首先,宿舍是学生休息的场所,毕竟不是食堂。一些学生喜欢在宿舍宅着,要么没日没夜地看小说,要么上网打游戏,连吃饭也不想下楼,这样的生活习惯确实不好,需要学校引导。学校希望“把他们拉出宿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理解。

  其次,禁止叫外卖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外卖送到宿舍,必然会有饭菜的包装物、一次性碗筷等物品,因此而产生的垃圾,对宿舍环境、学校卫生,甚至对整体社会的环保工作,都是一种额外的压力。

  大学生宅在宿舍叫外卖,与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洗等一样,透出的是懒,以及缺少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学校为此出台禁令,却没有禁止学生去校外吃饭,明显没有为食堂拉生意的目的。因此,面对禁令,我们别急着吐槽,不妨体谅学校的苦心。刘鹏

  侵犯学生的消费自由

  大学生大多是成年人,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对此他人不得随意阻扰干涉。叫外卖是一种合法的消费行为,公民可以自由行使。禁止大学生叫外卖,涉嫌干涉学生饮食自由,侵犯学生消费权利。

  如果说外卖可能存在卫生安全、营养缺失的问题,学校因此善意提醒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的确是学校职责所在,但也应反思学校食堂饭菜的口味和服务质量问题,并考虑到学生消费的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提供灵活变通的就餐服务。但如果是担心外卖和学校食堂“抢生意”,对学生消费实施“垄断”,而抛出“消费增加环境压力……以后怎么担当社会责任?”如此堂皇的理由和重大的帽子,上纲上线,则无论如何是学生不能承受之重,也让学校教育变形走偏。

  说到底,还是学校管理的法治意识、服务理念缺失。符向军

  这是教育懒政的惯性

  一味指责学校不该管理学生叫外卖的行为,也不客观。虽然高校强调对人独立性的培养,但既然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就不能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陋习视而不见。因此,当学生出现依赖外卖的情形时,高校对这种助长学生惰性的行为予以矫正,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

  当然,这不意味着就赞同学校的做法。以行政手段一刀切地禁止,不是真正的教育思维,而是对管制的依赖。虽然从效果看,行政管制可能效果极佳,毕竟学生害怕被处分,但行政权力越过边界,会对学生的权利和心理造成损害———当学生认为权力可以随意制约权利,如何去培养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要知道这两者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

  因此,面对学生依赖外卖,必须在行政管理与学生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可通过教育的方法,号召大学生亲力亲为、走出宿舍,尽管这样的方式效果未必好,但更能让学生懂得权利的重要。李劭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