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重光和夫人陈爱娣 |
他没上过大学,却成为大学客座教授。从一名采购员,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人。他历尽磨难,走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勘访200多处皇陵,成功撰写《中国帝陵》,在史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多年来,他更是笔耕不辍,相继主编《走遍宁波》、《马友友琴系故土》、《<三字经>古本集成》等书籍。他就是王重光。 昨天中午,甬上文化老人王重光在塘溪家中逝世。这样一位中华文化的守望者的离去,我们除了说声再见,更要说声谢谢。 记者 林旻 陈也喆 《中国帝陵》让他一举成名 1991年,王重光的母亲去世,他决心用写书来报答不识字的母亲。他说到做到,学理工科的他,半路出家,千万里追踪考察,栉风沐雨,写成了三十万字的《中国帝陵》。王重光生前曾说,自己的墓志铭上只要写一句话:“《中国帝陵》的作者:王重光和陈爱娣”。 多方论证《三字经》是咱宁波人写的 2007年初,浙粤两地爆发了《三字经》作者的学术之争。到底谁写了《三字经》?有人认为是广东顺德人欧适子,有人认为是鄞州人王应麟,王重光执着地坚持是王应麟,并搜集了很多材料,佐证自己的观点。 王重光在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堂”抱病演讲《到底谁写了<三字经>》,一番慷慨激昂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深深打动了数百名听众。时年4月、12月,王重光与鄞州学者戴松岳又两度飞赴岭南,与广东学者正面PK,参加相关研讨会。王重光写过不少文章,以翔实的论据,阐述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以及对学术之争背后地方功利之争的忧虑。 他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寻找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他甚至前往日本寻找《三字经》版本。目前,300多种《三字经》版本都印在了他的《三字经古本集成》一书里。 从唐塔到张苍水故居 他执着保护甬上文化遗产 在宁波,有两个不可移动文物就地保护的成功案例都与王重光有关。 1995年,王重光受邀去写一则关于中山西路拓宽道路一侧一座历史文物咸通塔的去留问题。文化部门坚持要就地保护,因为咸通塔是我国江南地区唯一幸存的唐代方形砖塔。而市政建设部门鉴于道路拓宽后地下管线施工的困难和风险,建议易地迁建该塔。双方争论已达数月。就在这一天,本无发言权的王重光拍案而起,“唐塔不能拆!”因他这一闹,唐塔的命运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建设部门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地下管线绕行,唐塔保住了。 1998年,由于中山广场的开建,张苍水故居同样面临易地拆迁的命运。王重光和王介堂等文保志愿者经过实地踏勘之后起草了《就地保护苍水故居的紧急呼吁书》,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使事情出现了转机。 这两件事对于宁波日后的文物保护、非遗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出版《走遍宁波》 为宣传家乡旅游不遗余力 从1995年开始,王重光与甬上书友策划文化旅游,以“亲近家乡山和水,感受故土今与昔”为口号,边走边看边议论,用抒情散文的形式来写景。2001年,王重光的《走遍宁波》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万册新书一上市即告罄。 该书一版再版,是宁波旅游界人士的必读之书,也成为新宁波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入门书籍。2002年,《走遍宁波》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