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升学参考足球水平须保证公平

  ●观点1+N

  26日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作为升学成绩参考的一部分,并且将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课程。

  (11月27日《京华时报》)

  国人对足球长期以来恨铁不成钢,时不时发出“中国13亿人,还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追问。足球不仅能够锻炼国民体质,也能够提高人们之间的团队意识。作为世界人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足球还能够加强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创造文化分享和传播的机会。

  众所周知,如今的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令人担忧。适时推出校园足球,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利于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对足球的全民普及也大有裨益。

  但若足球纳入素质教育考评,并成为招生选拔的参考因素,就必须保证校园足球的推广公平公正。

  一者,如何保证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条件差异不影响升学公平?尤其是农村地区,或者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想建一个足球场所十分困难。前段时间媒体曾报道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把操场建在屋顶、济南市甸柳一小在楼顶做操等新闻。究其原因,就在于校园用地十分紧张,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建设足够大的足球场。如此说来,如何保证这些学生有机会踢上足球呢?退一步言,即便有机会踢上,又如何保证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有公平的机会通过足球来博弈呢?

  二者,如何保证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影响升学公平?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之所以提出三大球,一个重要因素恐怕是考虑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毕竟,男性与女性在体育类项上存在体质差异,个体之间也是如此,况且不同的人可能喜欢不同的运动。因此,当校园足球成为素质考评项目时,就应该保证其他运动有同等的机会和权重也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否则会影响素质考评的客观性。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巨大,这是客观事实。随着国家对校园足球的重视,相信会有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但毋庸赘言,在短期内教育财政总投入恐怕不足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踢球的机会。那么,如何分好蛋糕显得尤为重要:是锦上添花让超级学校越来越强,快速打造政绩,还是雪中送炭,让一些弱小的学校能够借机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施?总之,校园足球催生下的新一轮教育资源再分配,如何做好才是关键。刘义杰 

  刘建国:重视足球运动,不能只是做表面文章,不是纳入必修课就能解决的。所谓的不能做表面文章,就是要明确足球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对于足球运动而言,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成绩则是次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如果只是为了提高足球水平,而强制所有的学生参加足球运动,可能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刘昌海: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作为升学成绩参考的一部分,让人担心足球会像当年的奥赛一样,成为学生择校的敲门砖。奥赛也好,足球也罢,想要使之成为特长,加大训练力度是不二法门。由此很可能社会上的足球培训班会和当年的奥赛班一样,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样的足球发展思路,既可能沦为各个学校、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也可能重新走入加重学生负担、有损教育公平的老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