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关注 近日发布的《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针对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堂抬头率不高、师生互动交流不多、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发出了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号。特别是对于“课堂教学小班化”的要求,在省内高校中掀起了不少波澜,“小班化”一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词”。 然而,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来说,小班化教学是常态。但传统小班化教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则需要载体。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自2006年成立设计艺术学院后,立足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生源特点,将小班化教学传统和专业工作室结合起来,把工作室建在班级上,把产学研项目带到课堂上。 该校班级工作室制的基本做法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组建班级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作为工作室责任导师,负责该工作室学生大部分的专业课程、班级管理及其他课程的协调,并带领学生完成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在这种模式下,相当于把老师和学生都留在了工作室,有效教学时间增多,师生距离拉近是其显著特征。在工作室制度下,责任导师既是任课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与学生课上课下互动交流增多。学生上完课,可以在工作室自己的电脑上继续巩固学习;而教师的工作间就在学生工作间旁边,教师上完课,会留下来继续做工作相关的备课或项目,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近年来,该校艺设专业的学生收获不断,四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内行业领导者的嘉奖。不久前,该院主持、师生共同创作的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文化墙项目,从中国美院等强大竞争对手中胜出,一举拿下6个站点的文化墙设计,并获得了全国“公共设施艺术化项目”范例奖;学生插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除学子个人能力得到专业认可外,毕业学子整体质量也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在全国被列为“红黄牌”专业的设计艺术专业,该院的毕业生则保持了连年就业率100%,全院整体就业率、签约率均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设计艺术又是高创业比例的专业,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即开始自主创业,涌现出了宁波市“创业之星”、全国“创业黑马”等多位创业明星。 在宁大科院,这种现象被称为模式效应或“设艺现象”。 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林雪明认为,优秀学子的层出不穷,与不断升级的小班化教学模式紧密相关。他说:“在学院大力支持鼓励下,设计艺术学院从班级工作室、多维课堂联动到项目驱动、协同创新,逐步形成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而小班化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正是这些新模式新机制产生的基础平台和载体。” 关注之声: 设计艺术学院工作室制的实践,赋予了小班化教学新的意义:一是缩小了学生和人才市场的空间距离,二是缩小了高校和企业的文化距离,三是缩小了理论和实际的知识距离。 也许正是缩小了这三种距离,把高校师生牢牢地联系在了班级里。加之“以赛促学”的良好学风影响,才在专业竞技领域甚至国家顶尖设计大赛的领奖台上,频现科院学子身影,走出了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本科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周 浩 李 封 李燕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