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康乐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把沟通扇,见证医患情

  医护人员利用“沟通扇”与患者交流。
  通讯员 庞 赟 摄

  这是一把普通的扇子,热的时候扇扇风,烦躁的心情得以舒缓;这又是一把不普通的扇子,头痛胸闷想找医生,那些无法言语的危重病人就靠它来“说话”。

  沟通扇———宁波大学附属医院ICU医生和护士们的一个小小发明,创意的背后是他们对患者浓浓的爱。

  沟通难激发创造灵感

  护士长陈明君告诉记者:点燃这个灵感的,是2012年同时住进ICU的一对老夫妻。

  当年2月,老太太的老毛病又犯了,老伴李先生忙着张罗住院的事儿,出门办事时突然肚子痛。

  儿女们把这老两口一起送进了宁大附院。刚住院的时候,有高血压、脑血栓等一系列基础性疾病的李老爷子病情更严重,住院没几天就转进了ICU。几天后,老太太也转了进来。

  夫妻俩平时感情很深,担心一方知道对方病情危急后,会加重病情,子女拜托医生和护士不要告知实情。

  就这样,3个多月里,近在咫尺的老夫妻一直不知道老伴就在身边,虽然屡次几乎露馅,但大家在这善意的谎言里见证着两人的夫妻情深,也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肾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耐药菌感染……老李的病情险象环生。好几次抢救时我都跟老爷子讲,一定要挺过去,老太太还在家等你。你倒下了谁来照顾她?即便意识模糊,他也会点点头。”陈明君回忆。

  住院期间,老爷子能写字后病房专门为他装了个架子,放上纸笔。每回儿女们来,他都会写字问:你妈怎么样?

  老太太不识字,想喝水了,想上厕所了,想老爷子了,不能讲话的她每天只能着急地比划,护士们只能靠猜,猜不出她就满脸急躁,猜得出她就满脸微笑。

  ICU爱情随沟通扇流传

  ICU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像老太太这样不识字的患者不止一两个。他们绝大部分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家属无法陪护,他们又无法发音甚至无力写字,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沟通时,好比是“你来比划,我来猜”,医生、护士往往花了很多功夫却始终无法明白患者的需求。

  老太太的情绪牵动着大家的心。一天,陈明君突然想到:如果设计一些常用场景图案,让她用手点一点不就一目了然了么?

  她的提议得到大家赞同。可这些图案放在哪种载体上能够方便患者使用呢?久卧病榻,很多ICU患者感觉燥热,经常要求使用扇子。

  说干就干,大家总结了“想睡觉”、“找医生”、“头痛”、“想喝水”24种常见场景,并从网上找来卡通图案和文字,就拜托医院的后勤部去批量制作了。

  遗憾的是,老太太一个多月后在家中病逝,没能等到扇子制成。然而,他们的爱情故事却随着这些病房里非常受欢迎的扇子流传下来,睹物思人,大伙儿看到沟通扇,就会想起那段人生边上的深厚情缘。

  ICU病房充满爱与希望

  ICU重症监护病房在不少患者和家属眼中是个感觉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但在ICU医护人员眼中,这里却是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

  “每当一名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转至普通病房或顺利出院的时候,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宁大附属医院ICU主任颜碧清主任医师如是说。

  让垂垂欲坠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这需要医生们的精湛医术,更需要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患者因气管插管而无法喝水,护士们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用湿棉球为患者湿润嘴唇;为缓解患者的肢体麻木感,医护人员们抽空为患者做肢体按摩;为防止患者新生压疮,护士们每隔2个小时为患者翻身肺扣……

  在每家医院的ICU,感人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不只是“沟通扇”,宁大附院ICU的医护人员还有不少小发明小创造,例如已经在全院普及的放氧气瓶的铁丝兜,既方便拿取又起到固定作用;患者术后疼痛脆弱,有护士就用医用橡皮手套注满水,做成“软垫”给患者垫在膝盖下;还有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拍背棒”。

  记者了解到,在宁波各大医院都有不少为患者服务的“独门秘笈”,例如市第一医院ICU的笑脸表情图,奉化市人民医院护士发明的获得国家专利的血液净化补液回路,等等。奇思妙想的背后,是多年医护经验的积累和对患者浓浓的爱心。

  记 者 鲍云洁

  通讯员 庞 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