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50天徒步1500公里,从宁波到曲阜,边走边讲国学

李忠军的文化苦旅

  李忠军展示有关部门为他这次行走所开的介绍信。 记者 王鹏 摄

  李忠军这半年挺忙,这位传统文化推广者、天一学堂创建人正在调整自己的生活。

  他把15岁的女儿送进成都中医药大学,9岁的儿子送回老家读书,又关掉了两家培训学校。

  这样他有更多的时间反思,并应邀到企业、机关和学校作国学讲座,分享他的感受。

  他说,这些变化得益于半年前的一次旅行。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50天,徒步1500公里,李忠军从宁波出发,途经江苏、安徽,一路宣讲国学,直到这次行程的终点———山东曲阜的孔庙。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不是因为诱惑,我只是想和自己对话,听听自己的声音。”李忠军说。

  这话太哲学,孤立地看,甚至有点“装”,而且这样费时费力的行走也让很多人不以为然。但这一路的经历和感触,多少会带给处在人生迷茫期的人们一点启迪。

  记者 樊卓婧 程鑫 

  敲不开的门

  走到鄞州横街的一个农家小院,李忠军恳求一位老太太给他把凳子,休息一会。一个小男孩听到后,蹦蹦跳跳拿起凳子就往外搬,可立即遭到老太太的阻止,她一把夺下凳子,随即将大门紧闭……

  为什么要走?徒步的意义在哪里?出发四五天后,这个问题对李忠军来说,变成了比旅途劳顿更加苦恼的折磨。

  出发前,他只是觉得这些年有点累,一些事也想不明白。这个37岁的男人,虽说对《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早已烂熟于心,也曾“吾日三省吾身”,但他还是有说不出的迷惘,事业上也面临着一些挫折,他想通过行走的方式静一静,沿途顺路传播他所信奉的国学和传统文化。

  一身灰色唐装、一个黑色背包,再加一个拉杆箱,怀揣江北区政府出具的“通关文牒”,李忠军开始了他的“朝圣”之旅,目标是山东曲阜。

  他用搜狗地图给自己设置好了行程,每天从一个镇出发,到另一个镇歇脚,大约30公里的路程。他特意绕开了所有能绕开的繁华都市,在乡间穿梭。在他看来,自己信奉的那些讲究长幼尊卑、坚守家庭价值、追求人际和谐的传统文化,正是依靠最原始的民间力量才得以延续。

  第一天行程的目的地是梁弄。走到鄞州横街的一个农家小院,李忠军恳求一位老太太给他把凳子,休息一会。一个小男孩听到后,蹦蹦跳跳拿起凳子就往外搬,可立即遭到老太太的阻止,她一把夺下,将大门紧闭。

  他知道,这是老人对陌生人的戒备,并无不妥,但那巨响的关门声和老太太狐疑的眼神,还是让他难过。

  类似的情景还发生在一些小学,他想进去讲讲国学,虽然有宁波天一学堂创始人的身份和相关部门的介绍信,还是一次次被婉拒。

  什么时候,人们变得这么充满戒心?李忠军有点沮丧。直到在湖州的八里店,他遇到了一位扛着长凳的老太太。老人裹过的小脚吃力地迈着碎步,弓着背。李忠军接过老人肩头的长凳,一直把老人送到目的地。老太太的脸笑成一朵花,她从口袋里摸出四颗水果糖,塞到李忠军的手里。

  那是久违的温暖。儿时的回忆被勾起来:在他的家乡四川南部县,虽然那时很穷,山与山的路口,总是架着一口锅,锅里有水,锅外还放着一堆干酸菜,这是为远道而来的行人准备的;镇上来的过客,无处投宿的,只要肯开口,都有人热情相迎。他至今还记得,他父母就常常把素不相识的客人迎进屋,还把最好的一张床留出来,换上洗干净的被褥……大家都觉得,出门在外,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顺手帮一把是很正常的。

  短短二三十年,这种“不独亲其亲”的温情已经很少看到了,人们太关注自我,太重视小家。他现在开国学班,推广传统文化,正是想通过这种力量,对社会有所改变,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他的这次徒步“朝圣”,为的就是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国学,回归传统。

  饭桌上的困惑

  老爷子看不惯孙女还没开饭就拿手抓菜,还老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到面前,夹菜的时候挑挑拣拣……

  多说了几句,孩子撒泼了:“我不要你管,滚回老家去!”老爷子气得胡须都绿了,任凭怎么挽留,还是回老家了。

  山清水秀的路是少数,很多时候,面对的是一条长长的、单调的马路。或者一成不变的树木和农田,因为没有人交流和分享,独自行走就变成了一件十分枯燥的事。

  但回过头来,他反而庆幸这样的孤独,“我有大把的时间回忆过去,反思现在,跟自己对话,这大概就是行走的意义。”

  回忆最多的是童年,6岁,他偶然知道自己是一个被抱养的孩子,整个世界都变了。养父母虽然也很好,但总有点陌生的感觉。这种阴影多年挥之不去。

  他很幸运,考上了四川大学,成为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培训学校,很快成为骨干,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

  2000年,女儿出生,也许是为了弥补心里的那份遗憾,他把全部的爱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事事宠着,不让她受一点委屈,什么都给她最好的,刚读幼儿园的时候就送她去学英语、小提琴、右脑开发……那个时候,他刚好从培训学校走出,自己另立山头,在德阳开设了教育培训机构,赚得了第一桶金。

  那时,他的理想是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公主。

  但事与愿违,幼儿园的老师常倒苦水,说孩子在学校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老是顶嘴,扰乱课堂。

  李忠军起初不以为意,他觉得孩子有点个性没什么不好。直到后来,女儿把她爷爷气得回了老家,他才觉得有些不对。

  当时他刚在德阳买了房子,便把父母从老家接来,结果惹出了一箩筐的不愉快。

  父母很传统,不赞成他那种放任孩子的教育方式。按家里以前的规矩,餐桌上长幼有序,不但座位有别,大人不动筷,孩子是绝对不可以先下手的,老爷子看不惯孙女还没开饭就拿手抓菜,还老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到面前,夹菜的时候挑挑拣拣……

  多说了几句,孩子撒泼了:“我不要你管,滚回老家去!”老爷子气得胡须都绿了,任凭儿子儿媳怎么挽留,还是回老家了。

  李忠军觉得困惑,“小时候我们的教育是要服从,现在都讲究个性,可是培养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咋变得如此任性和自我呢?”他开始反思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再这样听之任之了。

  不久,他去北京出差,第一次接触到国学,试着阅读四书五经等典籍,人生的很多迷惘顿时豁然开朗,似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一读,就读了10年,他的人生规划也随之改变。

  国学的滋养

  传统文化不是教你圆滑世故,也不是刻意强调尊卑,而是让你在一个有序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多顾及他人的感受,处理好人际关系,掌握一种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比较舒服的能力。

  一路上,虽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讲学,李忠军已非常满足。他觉得在孩子年纪尚小,最容易学习的时候,应该接受国学的滋养,这是受益终生的。

  当年,他把国学引入培训机构,并开始教女儿读《三字经》、《弟子规》,到后来的四书、五经,并选择性地学一点女学、女红,教她传统的温良恭俭让。

  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四书五经所宣扬的礼教,不是应该被批判吗?而且这些书对一个孩子来说会不会枯燥?真的能坚持读下去?

  “这正是很多人对国学的误解。”李忠军说。他认为,那里有老祖宗的大智慧,只是过去很多年被矫枉过正了。而且弘扬传统文化,并非只是为了背诵那些经典词句,而是要领会蕴含在其中的博大精深的道理,而那些道理,绝非教条式的灌输,只需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即可言传身教。

  有一回出差,在返程的飞机上,他突然想起答应孩子的礼物没买,于是高价向空姐买了一个飞机模型。女儿知道这个模型价格很贵,很心疼,也很珍惜,他趁机和孩子约定:为了让飞机物超所值,当你遇到更喜欢它的小朋友时,就可以送给他。同时也得向对方提一个要求,就是再遇到更喜欢它的小朋友,再送给他……

  就这样,这个飞机模型在两年间转了四五个孩子,在这种相互赠送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什么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009年,女儿上二年级,李忠军的培训学校开到了宁波,因为入学限制等原因,他干脆让孩子退学,自己来教育,偶尔也请家庭老师。

  短短几年,孩子修完了中学阶段所有课程,考出了古琴8级和小提琴6级,今年9月入读成都中医药大学。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孩子身上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霸气和娇气,她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淑女。15岁的她比同龄人要成熟稳重得多,待人接物大方得体。

  “我上课回来晚了,她会做好三菜一汤等着;如果大人晚上不在家,她会看着弟弟写作业,哄他睡觉;宿舍里有什么矛盾,她一出面就没问题了。大家都羡慕我们家有这么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李忠军认为这是女儿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传统文化不是教你圆滑世故,也不是刻意强调尊卑,而是让你在一个有序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多顾及他人的感受,处理好人际关系,掌握一种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比较舒服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现代职场中,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人缺少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