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抵达的太平轮

  太平轮模型
  当时公布的遇难者人数是近千人
  太平轮幸存者合影

  12月2日起,由吴宇森执导,汇集了章子怡、金城武、黄晓明、宋慧乔等中日韩影星的战争题材灾难大片《太平轮》(上)在全国公映。随之而来的,65年前发生在吴淞口的那一起惨烈海难也重新浮出水面。

  1949年1月27日子夜,中联公司的“太平号”客轮与建新公司“建元号”货轮在浙江舟山水域相撞后沉没,36人生还,千余人遇难,史称“太平轮事件”。

  遗憾的是,电影始终与历史无关。还有很多至今无法还原的史实,依然尘封在水下。

  记者 林旻

  太平轮沉没始末

  1949年1月27日,农历小年夜,第二天就是除夕。因为是年关前最后一班驶往台湾的船,大家都争相挤上船。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去往的是一片无法抵达的彼岸。

  一位名叫卢超的遇难者家属在回忆中说,27日上午他送侄子卢兆雄上船去台湾念书,但中午接到侄子电话,说船还没开,肚子饿得吃不消,让他赶紧送吃的去。待他拎着点心和水果赶到码头,才知道开船时间已改成下午2点。“只见船上甲板已与码头齐平,以前我上船时须由梯子上船,而此次竟举足即可踏上。”

  开船时间一改再改,一直到下午4点半,太平轮才离开上海。

  国共战事紧张,淞沪警备司令部在1949年1月5日刚发布一条水上宵禁令:每日下午6时至翌日上午6时之前禁航。为了在此时间之前驶出吴淞口,太平轮开足马力,加大航速。

  据后来的生还者回忆,因为时局紧张,行驶在吴淞江口的大小船只都不鸣笛、不开灯。为了避免被军方拦截,太平轮改变航程,取近道,走捷径,左突右拐,在无形的水面上匆匆画出了一条非正规的航路。江面上往来的船只都为赶年关而静悄悄地在海面上滑行。当晚星斗满天,海面风平浪静,“海象极佳”。

  在黑黝黝的海面上,迎面开来了一艘从基隆驶出的满载煤炭、木材的建元轮货船。建元轮为江苏无锡面粉大王荣氏家族荣鸿元所有。

  “太平(轮)十一点过白节灯山,十二时半又回白节灯山边沉没。”

  “太平(轮)十一点四十五分发求救信号……两船相撞处约在白节山东南二海里。”

  这是上海档案馆里留存的当年事发的记录。还有一张手绘示意图显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行驶的太平轮,在白节山南侧与建元轮相撞,拦腰被撞的建元轮立刻沉没。而45分钟后(1月28日零时30分),太平轮在向白节山靠岸的途中沉没。船上的人几乎都在惨叫,落水者因为当时天寒而冻死或者溺亡。当时究竟有多少人遇难,至今也无法得到一个确切数字。至于生还者,按照当时的官方说法,只有36名。

  太平轮沉没之后,海上漂流着许多珠宝首饰、佛像牌位等珍贵物品,让附近的渔民大吃一惊。

  和宁波有关的往事

  1949年2月1日出版的《大公报》披露:“载重逾额的太平轮原定1月26日启程,因装载钢条600吨,延到27日下午4时多才开。当这批钢条装了150吨时,船长即声明已足额,但因公司当局已收了600吨的运费,故只得照装。”事后有人统计,太平轮起航时累计载重已达2700多吨,严重超载导致吃水线没入了浊黄的江面以下。

  太平轮是中联企业公司的豪华客轮,由美国Manitowoc船厂制造,1920年下水,载重量2050吨,长80米、吃水7米,装备Scotch锅炉两具,蒸汽主机一台,航速9节。自1948年7月14日开始,中联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租金向太平洋船坞公司租用,往来于上海和基隆,至1949年1月27日最后一班,太平轮共行驶了35个航班。在1948年9月28日至10月26日之间,太平轮还临时为国民党军队征用,在辽沈战役中负责运送国民党伤兵和当作补给船只。

  这家中联公司是抗战时期由宁波帮商人合资组建的运输企业,总经理周曹裔,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的父亲蔡天铎也是中联公司的发起人之一,还有3位股东分别为龚圣治、马世燧、周庆云。蔡天铎是鄞县高塘桥蔡家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最初在宁波从事律师工作,抗战期间办了中联企业,抗战胜利后转而从事航运业。1949年,蔡天铎去了台湾发展。

  蔡康永在《我家的铁达尼号》中写到过关于太平轮的记忆———“所谓‘我们的轮船’,其实是指几十年前,爸爸在上海开的一家轮船公司所拥有的船。这家公司的所有轮船当中,最有名的一艘,叫做‘太平轮’。‘太平轮’,中国的‘铁达尼号’。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的揭晓之年。那年除夕前,一群急着要离开上海的有钱人,终于了解到状况的紧迫,连过年都顾不得了,抢着要挤上早已客满的太平轮。这些人,有的用金条换舱位,硬是从原来的乘客手上,把位子买过来。有的靠关系,向爸爸或船公司其他合伙人要到最后几个位子。理所当然,这群太平轮的‘最后一批乘客’里面,有当时上海最有钱有势的一些人,也有爸爸最要好的朋友。”

  整个太平轮分为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等,初期投入营运是作为交通船,船上旅客大半是来往两岸的商贾、眷属、游客、转进台湾的公务人员等。但是在同年秋日过后,因为国共内战情势紧张,当时固定行驶上海、基隆间的中兴轮、太平轮、华联轮,因为航班往返多,船只吨数大,往往是大家的首选,随着时局动荡,此时就成了逃难船。

  因太平轮而改变的一生

  据中联公司提供的名单,登记在册的船票是508张,实际上船的乘客却超过1000名。

  在这艘太平轮上遇难的乘客中有太多当时的名人,山西省主席邱仰浚一家,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蒋经国好友俞季虞,袁世凯之孙袁家艺,《时与潮》总编辑邓莲溪,还有神探李昌钰之父,龚如心之父等等。李昌钰记得母亲曾雇飞机来到失事点搜寻父亲踪影。太平轮沉没时,年仅45岁的天才音乐家、南京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吴伯超也在船上,他本来想去台湾,准备为国立音乐学院迁台寻觅新址,并和夫人与独生女团聚过年的。

  商人李浩民也随着太平洋一起沉没,他10岁的儿子从此失去了优裕的生活,不得已选择了免学费的警校。这个孩子,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神探”,名叫李昌钰。“如果不是太平轮事件,父亲过世,我后来也不会去念警校,也不会走上刑事鉴识这条路,也许就与父亲一样选择当一名商人吧。”李昌钰常常这样感慨。

  幸存者之一叶伦明今年已经90岁了。死里逃生之后,叶伦明与妻子失去联系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去香港定居,才联系到台湾的家人,得知妻子已经改嫁,伤心不已。到香港后不久,有一次在路上看见马拉松活动,他决定恢复年轻时长跑的习惯,这一跑就是30年,成了香港有名的“马拉松老人”。

  在台北的王兆兰是官方公布的36名幸存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当太平轮倾覆时,她用力抓住弟弟和妹妹的手,她还记得母亲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带好弟弟妹妹。”母亲随即被海浪冲走,弟弟妹妹也被卷走。遇难之后,王兆兰的父亲把她接回了台北。直到2010年后,她的故事才为人所知。

  1927年出生的李国深原本是太平轮的乘客,可是因为时间仓促,没能搭上轮船,幸免一劫。后来,他因为在佛教上的造诣,以“星云大师”之名而闻名。与太平轮的擦肩而过,被他看作是“因缘”。

  作家笔下的太平轮

  “我们一大早坐火车去等,到9点却不见太平轮进港,去航运社问,他们吞吞吐吐地说,昨晚两船相撞,电讯全断,恐怕已经沉没。……我俩当时站在基隆码头,惊骇悲痛之情记忆犹如昨日。”作家齐邦媛在《巨流河》中记下了太平轮遇难后,她和丈夫在基隆港口苦等友人邓莲溪登岸的情形。

  太平轮曾在白先勇笔下,化为小说《谪仙记》的题材。《谪仙记》中曾写到一位上海小姐李彤,因太平轮出事,父母都遇难的情形,之后被谢晋导演改编成电影《最后的贵族》。

  直到现在,台湾作家、资深媒体人张典婉也未曾停止寻找和太平轮有关的人士和记忆。

  2000年,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去世。张典婉在母亲的遗物里看到了几根用布袋包住的金条和一张上海的身份证,回忆起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说起自己是坐太平轮来的。一位上海糖商的千金小姐,在1948年12月,也就是太平轮沉没前的一个月,拎着一个箱子,抱着两条狗,来到了台湾。

  母亲去世之后,张典婉才终于明白他们那一代人心中的旧梦,和太平轮事件带给他们一生的创伤。从此,张典婉踏上了漫长的打捞记忆之路,往返于大陆、台湾和香港之间,尽力寻找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又去了各地的图书馆、档案室查询相关资料。因为她的努力,幸存者的数字在更新,遇难者的记忆逐一浮出水面。

  2004年底,张典婉开始筹拍纪录片《寻找太平轮》,2009年出版《太平轮一九四九》,2011年6月,该书的简体中文版发行。

  书出版后,张典婉把稿费捐了出来,用于太平轮两岸合祭。

  2010年5月25日,在承诺不烧纸、不念经的情况下,两岸61年来首次合祭“太平轮”在舟山外海举行。王兆兰跪在甲板上,对逝去的母亲和弟妹们诉说多年以来内心的歉疚,丈夫在一旁细心地搀着她;台湾棒球评论家张昭雄将父亲的照片贴在脸上痛哭,并拿来母亲临走时的照片,让父亲看看母亲的样子……

  ■链接

  2011年张典婉

  在《中国周刊》10月号上

  刊登的寻人启事

  1949年1月27日深夜,太平轮在舟山水域沉没,千余生命葬身海底。我们正在寻找太平轮的蛛丝马迹,征集一切有关太平轮的史料文献,我们在拜访每一位太平轮知情人。如果您坐过太平轮,见过太平轮,知道太平轮往事,听闻太平轮传说。不论您是乘客,还是遇难者后裔。不论您是粉丝,还是文史研究者。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让我们共同还原历史真相。

  联系电话:18604519908 

  电子邮箱:taipinglun1949@gmail.com

  新浪微博:@太平轮一九四九

  @张典婉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张典婉所著《太平轮一九四九》)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