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最后一位老红军张更生辞世,享年96岁

79年前他给陈毅当交通员

  张更生年轻时戎装照。记者 刘波 通讯员 褚惠强 翻拍
  2011年,本报记者在第一医院采访张更生。记者 刘波 摄

  今天,宁波将送别这座城市最后一位老红军。

  12月5日下午3点50分,张更生老人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将96年的“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的戎马倥偬生涯断上了句点。

  当陈毅写下这篇著名的诗篇《梅岭三章》的时候,张更生还没成年,却与陈毅、项英朝夕相处,战斗在地处赣粤交界的莽莽梅山中。

  他的生命英雄般的书写,可谓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跌荡与豪情。而超越于时代的理想和信念,将让他的故事永不褪色。“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记者 张昊 范洪 通讯员 郑伟 褚惠强      

  ●人物名片

  张更生(1919-2014)

  张更生同志1935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广东粤北游击队交通员、战士。抗日战争开始后,加入新四军,任通讯员、排长。1941年4月被敌伪抓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42年12月到1947年11月,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

  1958年,张更生转业来到浙江工作,获得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的空军预备役少校军衔。

  离休前,张更生任宁波地区公路总段副总段长。1984年起,他离职休养,2009年9月起,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负责人说,张更生是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中最年轻的一员。今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等还看望慰问了这位我市唯一健在的老红军。

  1 家乡梅岭的土将永远守护着老人

  “父亲去世时非常安详,大家都在身边。”张更生老人的女儿张敏昨天告诉记者。

  在很多人眼里,张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很多老战友、老朋友由于同样年事已高,已经没办法亲自来送张老最后一程。

  老战友恽前程、黄峰知道张老病逝,“心情很难受”,他们给张敏发来短信:“他是副营长,我是营长,我们在一起相处亲密团结,他为人正派,作战时能带领部队冲锋在前,出色完成战斗任务。我时常想念他,我到杭州必定会到宁波来看望他。请代我向他献上花圈,缅怀他。”

  记者在殡仪馆看到,灵堂布置得朴素而庄重,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交通厅、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等敬献了花圈,诉说着后人的追思。

  张更生外甥女徐云凤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广东老家辗转来到宁波来送舅舅。其实,她并没有见过几回舅舅。张老少时就离家投身革命,解放后就转业来到浙江工作,很少回老家。

  不过,细心的老家亲人特意寄来了梅岭的泥土、家乡的银杏叶。它们将覆盖在墓地,并永远守护这位戎马半生的老人。

  张敏拿出父亲的老照片,相片上是一个年轻英俊的少年,一身戎装,英气逼人。时间,在往回倒流。

  2 假称去寻羊,其实是投身了革命

  “浙江人出钱,湖南人卖命,广东人革命。”这是一句出自辛亥革命时期的俗语。

  张更生的老家南雄位于广东韶关,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一进山区,山山相套,好像进了迷宫。

  正因如此,别人是“上山”打游击,而南雄人是“下山”打游击。

  1935年,当时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主力已走上了长征之路。而那些留在原地的游击队,则分散在各个苏区与敌周旋。不过,部队损失很大,苏区也日益缩小。这年2月,陈毅、项英等留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人决定留一部分人就地坚持,其余分路突围,另图发展。

  但在突围时,又遭遇重大挫折,几次未能成功,后几经周折才成功突围。1935年3月底,陈毅与项英带少数人突围后,到达中共赣粤边特委、军分区所在地油山,与其他部队会合。油山镇位于信丰、大庾、南雄三县边界,横跨江西、广东两省,邻近湖南,是江西进入广东的首站。

  初到广东,人生地疏,军队亟需一个熟悉情况又不易引起敌人怀疑和注目的本地人担任交通员,来给各游击区送信、传递情报。

  当时的北山区区委书记袁达焦推荐了张更生。在推荐人眼中,张更生是合适的人选:年纪小,不容易引起怀疑;在家乡念过几年私塾,识字,适合做情报工作;14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政治可靠。

  “那年,我15岁,我记得是在11月份,我参加了陈毅、项英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张更生老人生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的经历,“我的任务是给陈毅当交通员,因为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地形很熟悉,同时年纪小,不容易引起注意。”

  “老家人都这么说舅舅(张更生)‘更生人小,机灵着呢!’”徐云凤向记者提供了她听来的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当时舅舅在山上放羊,跟游击队对接上之后,就回了趟家,假称羊丢了,要去找羊。这一去,再无音讯。

  此时的中共武装,和张更生一样,都在面临新生。就这样,尚未成年的张更生,正式成了革命队伍的一员。

  3 陈毅说:没有“张小鬼”,我们早被抓起来了

  “那时候,整天在山里头跑,也没穿什么军装,当时见到陈毅,大家叫他‘刘老头’,而他们则叫我‘张小鬼’。”张老曾笑着对记者回忆。

  当时陈毅、项英等召开干部会议,确定了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斗争方针,并将赣粤边划分为油山、北山、南山等5个区,将突围出来的1000余人分为5个游击大队,以油山为中心建立秘密的交通联络网。土生土长、对北山和油山的情况了如指掌的张更生,就主要负责这两个区域的书信、情报传递和人员护送工作。

  “传递给你的情报,不能用笔记下来,只能在脑子里记住。”张老说,“带着情报上路,也根本没有交通工具,就是靠两条腿走出来,每天山里走上个二三十里很正常。”

  张老说,有些情报是口头一站一站传递的,有的不需要碰面,只在指定地点接头,拿东西,“往往只告诉你到哪里拿东西,但到底拿什么、见什么人都不知道。”

  转眼就到了1936年春天,国民党加紧了对中共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区的清剿,中心区的油山、北山一带受到的攻击尤其猛烈。当时在北山游击区活动的陈毅、项英等领导人,决定从北山经油山转移到其他游击区,负责护送的重任便落到了张更生身上。

  经过侦察,张更生发现有一处公路是转移线路上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白天每隔几分钟就有当地民团的巡逻队员经过,而晚上的间隔时间稍长一点,于是决定晚上10点左右从驻地出发,11点左右穿越这条公路。

  当晚10时,陈毅、项英各带着3名警卫人员,加上张更生一行共9人下山了。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在头一个的是张更生,第二个便是一手持枪、一手紧紧拉着张更生衣服的陈毅。快到11点钟时,来到了公路边,张更生突然发现这里距离一处民团的据点很近,但要改道已经来不及了。大家只好等公路上没有人时,快速穿过公路。

  但这时,意外发生了:附近一处据点里的敌人可能听到了一些动静,一边喊话,一边出来了几个点着火把的人。一行人非常警觉,立刻冲进路边的稻田里。

  张更生一行赶紧躲到长得并不算高的稻田里。张更生知道,躲在这里并不安全,只要这些民团队员走近,一行人的行迹就会暴露无遗。这时,巡逻兵过来了,冲稻田里打手电筒,一边嘀咕着:“好像听见声音了,人在哪里?”当时双方距离最近的估计只有二三十米。

  等这些人一进据点,张更生与陈毅、项英他们就赶紧起身下山了。张更生一直将陈毅、项英护送到油山游击区以外,与其他区的交通员办完交接手续后,才独自回到北山。后来,陈毅还对人说起这次转移的惊险:“如果没有张小鬼,我们早被国民党给抓起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