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收 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守望 诗画江南

———专访宁波油画家邬国宝

  邬国宝
  油画《远望》
  油画《冬日》
  油画《阳光依旧》

  ■艺术家名片

  邬国宝

  成长经历:浙江奉化人,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工作于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主要参展及获奖:1989年,油画《明天的旅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6年,油画《冬日》获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并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2007年,油画《透过北窗的光》入选“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2008年,油画《故乡远眺》入选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并被收藏;2011年,油画《源头风景》《岁月留痕》《故乡远望》《透过北窗的光》等四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江南新韵”画展中展出。

  ■聚焦汇港美术馆艺术展

  ———艺术家访谈录{9}

  《寻找与守望》邬国宝油画展于本月8日在宁波汇港美术馆一楼展厅举行。本次油画展是邬国宝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成归来后的首次亮相,也是他在写意江南题材上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海德格尔说,人需要诗意地栖居。诗意知何处?不妨来品读邬国宝画笔下的诗意江南。在这里,你触摸的是一种有温度的色彩;在这里,他传递的是一种诗意的乡愁。

  记者 黄银凤 文/摄 

  一个“笨拙”的画家

  邬国宝的画中,没有炫目的高楼大厦和古雅的雕梁画栋,没有巍峨雄伟的名山大川和苍茫的原野、汹涌的激流,更没有春色的浪漫怡然和秋实的艳丽丰盈,画面上多是或近或远、参差变化的半旧房子,停泊在池塘边油漆斑驳的小木船,冬日午后慵懒阳光下晒谷场上滋生着泛黄的杂草,南方潮湿空气中远处朦胧的山丘,一切都像昨天的记忆一般停留在画面上,宁静的气息,不觉让人变得轻手轻脚起来,免得打扰邻人悠闲的劳作和休憩……

  《甬上藏友》:这一些本是60后、70后们曾经熟识得近乎漠视的场景,也是艺术创作中最为平淡无奇的题材,但经你一创作,却有一种波澜不惊的真实厚重;有时明明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景象,却隐隐透着一股仿佛可以触摸的温暖气息,你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邬国宝:这跟我的性格有关,也跟我的童年经历有关。在很多朋友眼里,我是一个“质朴”得有些“笨拙”的人。

  事实上,我是一个离不开绘画的人,从来不会做半点投机取巧的活,总是一笔一笔老老实实地画,我的心一直被油画创作所牵动,那熟悉的松节油气味,在我看来就如陈年老酒一样甘醇,我对绘画的热爱到了近乎疯狂的痴迷状态。    

  我从小生活在奉化西坞一个小山村,那里离走马塘很近,也是个儒雅古朴的耕读之地,当我拿起画笔,我便下意识地选择了自己一直念念不忘、至今仍流连回顾的童年生活为创作题材。

  尽管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但我内心却不曾忘记儿时生活的宁静小镇。意识中纠缠的故乡情结,记忆中重重叠叠带几分颓废气息的民居村落,是我心灵的家园,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我感动于记忆中那种褪色的美、残缺的美、静谧的美。笔随心走,在画面中我致力于追寻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与质朴。

  一种诗意的乡愁

  《甬上藏友》:在时间的洪流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印象的诗意生活正在成为标本,在时代大跨步前行的隆隆巨响中,逝去的不仅仅是远古的村庄,还有那一份往昔的静谧、从容,在你的画面里似乎总传递出一种诗意的乡愁,还有你对古村、古街开发和保护的忧虑,请分享一下您这方面的创作经历和灵感。

  邬国宝:往事并不如烟,悠悠古村是乡愁的寄托。

  我最近正在创作油画系列———《失忆的风景》,笔下是一个个待迁的村庄。2001年在宁波高校任教至今,我一次次从工作的南高教园区到奉化的返乡路上,沿天童路—姜山—走马塘—西坞,那一个个我曾无数次路过并心驰神往的古村落,正在成片地消逝。儿时故乡的场景以及田园生活渐行渐远,但过往又经常在波澜不惊中显示出顽强生命力。我时常站在半新不旧房子前画风景画,抚摸着老村的断壁残垣,追忆往昔,以手中的画笔回答着何志洁先生的《思家》之问:新月上帘栊,思家怕倚楼。白云正孤远,何以慰乡愁?

  我觉得,优美的画面只会吸引人驻足一瞥,画面所带来的思索却让人流连回味。我觉得,绘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生活,还阐释了乡愁,让人们为之怅然、为之动情,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这应该也是艺术家执著追求的境界吧。

  《甬上藏友》:在体现“乡愁”主题的作品中,你比较满意的代表作有哪些?

  邬国宝:我的景物写生,寻常细致,景色迷人。如作品《远望》像是一首守望江南的宋词元曲:午后的阳光照在小桥上,河边一片寂静,只有桥下的各种倒影汇聚在河里,随风摇曳,光怪陆离,暖暖的、懒懒的四处飘散;一座斑驳的老屋就矗立在桥边,眺望着桥下的光影变幻;屋前的老树也俏皮地伸出几枝绿叶,试图打破小村的宁静;远处的河边隐约传来人群的脚步声。

  曾在2006年获得过中国金陵百家展金奖的作品《冬日》,其题材也是家乡的小山村。观者看过后很容易跟着作者进入其中,重温那段时光,猜想那房、那船、那树、那桥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在孩童时代面对陌生世界的惊奇已经化作日后成长中的记忆了,一个村落、一座小桥、一个人物、一处小景等,都是我感兴趣的写生题材。

  一份平实的厚重

  《甬上藏友》:当今画坛表现出的多元化面貌让人目不暇接,在众多的风格流派的影响和干扰下,你是如何找寻到并坚持着一条适合自己的表现之路的?

  邬国宝:画画是非常个性化的劳动。大凡成功的作品都是个人的,内心的,都生长在个体的生活经验之上。

  我出生于1969年,开始学会用画面述说是在1989年。我选择了油画,因为油画颜色料和松节油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很好闻。

  我早些时候的作品中,带着一夜成名的渴望,作品多注意形式上的极端唯美,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完美。当初侥幸也有过那么几次所谓的成功。但慢慢地,作画过程中的麻木和犹豫不决,加上画中精神性的缺乏,使我像一个初学者,还不懂得最基本的诉说。

  艺术的实质在于观察和体验,我重新选择了油画写生,做了大量的基本练习来寻找绘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比如诗意和永恒性。

  我所绘的童年时生活过的环境,在现在的乡村中仍随处可见,这种场景我们都耳熟能详,在常人看来,它难以满足观众善于猎奇的目光。这样的题材若要不流俗,其表现难度可想而知。

  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我选择的是波澜不惊的真实厚重,画中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是生活的经历和成长的见证,平实的生活场景带来的是平和宁静中略带苍凉和落漠的美感,这跟我所经历的人和事一样,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石破天惊,流水一样逝去的生活中,洋溢的是和善温良的人性光辉。

  《甬上藏友》:近期你的创作状态如何?画风有什么新变化?

  邬国宝:2012年我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叶里梅耶夫工作室进修学习,2013到2014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访问学者,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在画面效果和景物处理上更多地融入了感情色彩,在整体的协调下,注重画面的层次效果和局部细节的处理,使得画面的主题深入突出又不拖泥带水,在貌似平常的景物中凸显超脱的大气,色彩表现细腻浑厚,强化了画面沉稳的气氛,又不失灵气。

  我是一名高校美术教师,因为教学关系,时常会带一帮学生前去皖南、西塘、江西婺源等地的古村落写生。在气候宜人的春秋季里,在婆头山艺术区的工作室里推开窗,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将画架支在山野村落或溪水桥边,手起笔落,恣意挥写,以炽热的心和纯正的眼写生自然,这是最享受的一件事情。

  “苏麻离青”青花瓷迎特展

  “苏麻离青”青花瓷暨古代精品瓷器特展将于17日在宁波美术馆开展。本次特展汇集了台湾、大陆资深藏家收藏几十年的精美瓷器计180余件,主要有以“苏麻离青”料为主的元、明永乐、明宣德年等青花瓷80余件,宋代以汝、定、官、哥、钧为主的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五彩、斗彩,清粉彩,元、明釉里红等种类的精品瓷器。

  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继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葩。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古雅幽蓝,雅俗共赏。青花瓷一出现,就因色调清新、纹饰素雅、釉色莹润、色彩雅丽而引起人们的喜爱,在万紫千红的彩瓷中独树一帜。其经元、明、清三代直至今天,繁荣了七百多年,经久不衰,在中国陶瓷史、文化史和艺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次展览由前首都博物馆馆长、《中国青花瓷》作者马希桂先生为总顾问,台湾收藏家洪沂州先生,宁波胡青雅居艺术馆创办人胡晓兵先生,雨过天青堂主人俞晓霞女士联合展示收藏几十年的藏品,为广大宁波收藏家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好机会。

  据悉,本次博览会引起了来自台湾、上海、厦门等地瓷器爱好者的关注,他们纷纷表示将来甬观展交流。记者 黄银凤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