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告别“宅老族”?

专家建议:退休之初不妨提早规划晚年生活

  “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生活写照。近日,记者在社区采访发现,不少独居老人看似规律的生活背后,其实难掩深深孤独。随着家里第三代成年,他们从子女的生活中剥离出去后,社交圈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宅在家中。

  康乐话题

  社区里的“宅老族”

  李女士67岁,老伴10多年前就走了。2年前她卖掉了鄞州的一套大房子,原因是太高,上下楼不方便,搬到了江东的一处公寓。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国外,几年难得见一次。小女儿留在了宁波,成家多年,外孙也上初中了。自从外孙不再需要接送后,她就从女儿家里搬了出来。“不是女儿不孝顺,我现在还能动,搬出来住自在些。”

  在外人看来,李女士的生活相当有规律:她每天5点半起床,吃高血压药,出门早锻炼,顺便带点小菜回来。吃完早饭,洗衣服,之后看会电视,或听会儿广播。

  午饭是早上吃剩的粥,如果没有,就煮点面条,能简则简。饭后看看电视再午睡。再醒来后,有时去公园溜达一下,有时看会书,有时就呆在屋里,等着晚饭时分的到来。晚饭后,看电视到8点,洗漱上床。

  这个家,只有女儿带着女婿、外孙回来时,才会热闹几分。

  下午时光最难熬

  李女士没啥兴趣爱好,几年前,她还喜欢上网打打牌,这一两年视力退化得比较快,颈椎病也严重了,已吃不消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她不爱逛街,不跳广场舞,没有社交活动。偶尔社区干部上门,对于不擅交际的她而言,那种工作性质的探望也几乎成了一种负担。

  “不怪她们,毕竟社区干部要面对的人也多。”

  “老朋友有的隔得远,有的行动不方便,也有的像我一样,不大爱出门。”

  “你问我为什么不出去旅游,人年纪大了,顾虑就多,病了怎么办,伤了怎么办,出了任何状况,对子女都是负担,人老了,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说走就走。”

  午睡后的下午时光,是李女士一天中最难熬的。有时她独自呆坐在客厅里,听着墙上的时钟滴答滴答地走动,就觉得生命在一秒一秒离她远去。

  老年生活也需提前规划

  近年来,“宅老”引发的风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不少老人也开始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宁波蓝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去年的一次统计发现,因为过于“宅老”寻求心理帮助的咨询人次,去年比前年增加了18.5%。“很多老人被子女哄着过来后,本来预定的咨询时间在1~2小时,可一讲讲3个小时都收不住。”宁波蓝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周敏明说,他们不是没话,实在是平时陪他们说话的人太少了。

  “宅老”不仅带来心理上的问题,亦容易引发身体上的毛病,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孤独会对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周敏明说,如何避免“宅老”,其实老年人从退休之初就可以做起。退休后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正视老年生活,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应该意识到,60岁之后不再为工作,为子女所困,等于得到了人生的又一次自由。这时可以重新规划,比如上老年大学,培养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没事时,还可以多到子女家里走走,住几天,享受下天伦之乐。

  作为子女,整天陪着父母是不现实的,最好是帮父母找到让他快乐健康的渠道,在这个过程要对父母有耐心,不嫌弃。和父母不在一起时,打打电话、买买东西,过节探望探望,也是必要的。记 者 胡 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