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后乐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清河舀鱼

  ●知青记忆

  编者按 这里呈现的是当年支边支农知青队伍中一个剪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21团,即八五三农场600余名宁波知青的一段记忆。开辟“知青记忆”专栏,目的是“给自己一份纪念,给历史一个见证,给后辈一种启示”,带着亲情、乡情、友情把那段特殊岁月的亲历、亲见、亲闻,奉献给读者朋友。如果您也是当年的知青,也请您写下您的记忆。来稿请发至邮箱dnsb@cnnb.com.cn。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21团四营地处雁窝岛的挠力河湿地,不但是大雁迁徙的栖息地,更是“瓢舀鱼”的地方。

  说雁窝岛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确实有些夸张。但是当年自然环境没有被人为破坏,湿地中鱼确实很多,有时多得难以想像。每到休假日,我们都和老职工结伴,步行到十几公里开外的、位于雁窝岛西北角的“西蒿塘”去钓鱼。不需要高档的垂钓工具,全凭原始的竹竿甚至木棍,早晨出发,当天午后就可以背回满满的一背筐鱼。当然要吃点苦,要负重走过忽悠忽悠的漂筏甸子,要站在水泡子边上没膝深的沼泽中垂钓。不能穿雨靴,否则就“灌篓儿”了,要穿被老职工叫做“水袜子”的农田鞋,连裤子带鞋全部湿透。

  在跨越宝清河的主河道上,有一座简易的木桥叫七一桥。记得到雁窝岛后的第二个夏天,有几天宝清河发鱼阵了,河中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鱼。七一桥两边的木栏杆旁,挤满了钓鱼的人们。一杆下去立刻咬钩,当你回身摘钩的时候,你的位置往往已被别人占据。

  1970年7月初一个难得的休息日早晨,老职工老陈邀我去钓鱼。因七一桥那边钓鱼的人太多,他提议另外找地方。我们一起带着钓竿和背筐往驻地北边走去, 路过宝清河的一个支流小河沟时,河里传来“噼哩啪啦”的声音。哇有鱼!只见成群筷子长的鲫鱼、鲶鱼、鲤鱼等黑压压地挤在河水中翻腾,鱼背灰褐色,鱼嘴边有肉须的鲶鱼最多。我们赶紧停步,钓什么鱼啊,干脆拿背筐子到河水中直接舀鱼更快。我们俩穿着农田鞋跳下河沟,河水浅的没过膝盖深的齐腰深。老陈拿背筐子到河水中舀鱼,但背筐中的鱼渐多,太重了,无法再做捕鱼的工具。鱼也不怕人,在我的腿肚子和膝盖处不断碰撞。看着这么多的鱼在自己的脚边横冲直撞,干脆直接用手去抓,滑溜溜的怎么也抓不住。我面朝岸弯腰下蹲,双手手心向上作并拢状,放在水里观察,看准鱼儿游到双手手心上方,赶紧发力双手连水带鱼向往岸上一泼,鱼儿立马被泼上了岸。好家伙,当时如果有水瓢,完全可以“瓢舀鱼”呀。如法炮制一个小时不到,我们就抓了几十公斤鱼,装了满满一背筐。老陈高兴地对我说,中午他请客,到他家一起去吃鱼汤。

  周爱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