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鼓楼艺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院优秀学生作品展在鼓楼艺境开幕其中不乏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精品及未来名家的作品

不少市民首展当天来捡漏

  《因为·而为———青年艺术家当代作品展》吸引了外国友人来看展。记者 王鹏 摄
  朱丽霖《心境之田园》,售价2000元
  赖凯怡《点之二》,售价2000元
  已经出售的《戏鸟图》
  鼓楼艺境文化艺术中心
  (公园路49号,2楼麦当劳旁)

  前天,中国美院《因为·而为———青年艺术家当代作品展》在鼓楼艺境艺术中心(鼓楼步行街内、公园路49号2楼麦当劳旁)开幕。中国美院壁画系主任、当代艺术家孙人教授和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主任戴雨享教授带着自己的数位学生,现场和宁波的艺术爱好者们分享了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本次艺术展不仅将绘画类作品拓展到油画、综合绘画、版画、水彩等多个领域,还增加了更具实用性的陶艺系列;除了两位带队老师的作品,其余参展者都是中国美院在校生和近几年刚毕业的优秀艺术家,作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虽然展前几乎没有什么宣传,但还是有不少市民开展首日就来艺术中心观展,“美院的学生作品展在杭州很火的,因为以后他们当中肯定会出许多名家,我去看过,很多人都是去捡漏的。”一位观展市民对记者说。

  

  记者 鲍云洁 

  通讯员 王运益 

  教授讲了些啥? 看不懂是画作最大魅力

  开幕式上,东南商报原副总编辑许雄辉、鼓楼步行街商圈综管办副主任李峥艳和孙人教授分别发表了致辞。“作为鼓楼沿公共艺术的设计者,这几年我看着它从宁波古老的地标到新文化的策源地。作为宁波‘让艺术走进大众生活’的策划者,我希望鼓楼艺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策展,成为宁波当代艺术的‘垦荒者’。”孙人表达了自己对鼓楼艺境的期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孙人为现场的观展者逐一解读了部分优秀作品。“例如《秋日静物》,是这一排画作中唯一的单色油画,黑白色调有一种天然的时间上的距离感,与现实有种剥离的感觉,这些块面的创作,就是典型的学院派用笔。赖凯怡的硬笔画《点之一》和《点之二》,是惟一的装饰平面作品,本来还有几幅彩色作品参展的,来之前被人买走了,你看她的笔触非常细腻,既精美又有思想性,这样的定价实在太低了。朱丽霖的作品,定价也这么低,她可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刚被保送中国美院的研究生。但我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也希望藉此让更多家庭得到艺术的享受。”

  孙人显然很关心自己的这几位学生,他让几位在场的学生亲自解释了自己作品的内涵。

  “这是我近段时间被美院推荐到罗马艺术工作室学习时的作品,课堂上,老师讲意大利语,我听不懂,就在本子上用铅笔涂画,画得很快,但出来的效果很好,就把这幅画从本子上撕下来参展了,它体现了一种时间性。”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会会长陈骁指着一幅素描说。

  “这幅《心境之田园》是我外出写生时的作品,当时心情很浮躁,下着雨,看到茅草屋,还有旁边美丽的油菜花,突然心情就舒畅了,下笔创作了这幅作品。”朱丽霖告诉记者,“这件事也让我感悟到,不要为画而画,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感而发!”

  “那您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下,这幅《桥桥桥》画的是什么意思?”这时,一直默默地在旁边倾听的一位男士虚心向孙人请教,“这幅画很有感觉,但我看不懂。”孙人告诉他,“看不懂就是一幅画最大的魅力,因为你会试图去与它沟通、交流,寻找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展者做了些啥? 连画框都是别出心裁

  在展览现场,记者发现一个细节———所有的展品都配置了精美而独特的画框,有些画框还是绝少见到的材质,哪怕是一幅小小的、售价仅数百元的习作,画框也是作者精心设计、与画风十分贴合的。

  听记者这么说,孙人笑了,直说“眼尖”,“真正优秀的画作,画框也可以表达思想。”

  孙人的话语刚落,展厅里已经传来成交,一位姓陈的小伙子买下了两幅作品,他说家里的房子正准备装修,这两幅画打算挂在卧室里。

  听小陈说自己是“80后”,孙人很开心,他说:“刚才我说希望鼓楼艺境成为宁波当代艺术的垦荒者,但如果连年轻人都看不懂当代艺术,那就太‘老土’了。你这样的年轻人多一些,鼓楼艺境这个‘荒’才‘垦’得动。”

  小陈是第一次买画,对于自己的眼光,他多少有点不自信。孙人鼓励他:“艺术品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眼缘,其他都是次要的。这次来参展的都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当中以后是要出名家的,这点我很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昨天一位低调的买家买走了《炻器》和《戏鸟图》两件陶艺作品,《戏鸟图》的作者周剑锋也是宁波人,听说自己的作品在家乡受到欢迎,他很高兴。

  作品有啥看点?

  有获全国美展金奖精品

  戴雨享教授是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主任,这一次他不仅带来了自己的作品《静语·符号磁盘系列》,还带来了20多件自己学生的作品,其中不乏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精品。

  当绘画、书法、雕塑都脱离了实用性而成为纯粹的艺术时,只有有着最悠久历史的陶艺,依然保持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本次的展品中,除了能够点缀家居,基本上都有插花、养鱼、喝茶等各式各样的载物功能,例如美院毕业生黄丽帆的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器以载道》,它的实用功能是储物,而同样是金奖作品的《形与持》,更是可以用于承载各种东西,还有专门的手持柄。

  “宁波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本次艺展的不少青瓷作品都和我们平日所见大不一样,“陶艺的复兴需要有人恢复传统,复制古人的技法,但更需要原创,需要有人拓展新的美学,这次的展品都是原创作品。”戴雨享说,“在瓷器的世界里,我认为有艺术之美和工艺之美的区别。工艺之美更讲究精雕细琢、细节之美,它更符合大众的传统审美,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所走的路线;而艺术之美则更讲究形与色的最佳配合,完全根据器物的形来决定细节上的雕琢,如无需要,绝不加半点多余的装饰,所以你看这里的作品都是以形取胜的,看不到任何繁琐的雕花、刻纹,但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更耐看,更具有国际视角,生命力也更强!”

  就拿这套《柴烧茶具》来说,你在整套茶具上都看不到一丝雕花刻纹,因为它本身自然落灰的效果就很美,再雕琢就显得笨拙而多余了,但作者别出心裁的做了一个木把手,因为木与陶都是温润的物品,是一对最佳的组合,它们完美地合二为一,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艺术语言。”

  柴烧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技艺,它以天然木柴为燃料,烧窑过程中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落灰釉,柴烧作品的形成有很大的偶然性,作品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出窑后的效果,因此烧出一件优秀作品是很难的,这前面有许许多多的“牺牲品”。 

  戴雨享也坦承,大众对这类作品真正能够接受和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社会整体审美观前进的推动,但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比如这件青瓷作品《心池-1》,肯定有人会不理解———传统瓷器都是要把边缘修得圆润、一丝痕迹都不留的,这件作品为什么还有一个毛边?是不是技术不过关?其实,这是作者故意留的痕迹,就是为了让人在使用时,甚至能够感受到他创作时手的温度,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深意。”

  ■相关链接

  本次艺术展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东南商报社、鼓楼步行街商圈综管办共同主办。展览时间为12月13日~12月26日每天11时到20时30分。购买3件及以上作品可享受8折折扣。

  12月21日下午,艺展特地安排了一场特殊的互动活动———陶艺鉴赏讲座和插花表演,花道老师将在现场的陶瓷展品上展示插花艺术,教大家怎样更好地利用家中的艺术品,布置新家。感兴趣的读者请拨打0574-87171559或联系QQ1525268335报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