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36个曾经雀跃的鲜活生命
已永远无法看到新年的阳光

截至发稿,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已致36死47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

  2014年12月31日23:32,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并配上图,称:“外滩迎新场面壮观,虽然人多,但秩序还算有序,希望在现场的童鞋们配合民警和武警蜀黍的指挥,平安跨新年。外滩已近饱和,蜀黍建议择地前往跨年。”(图片及文字均来自微博)
  这是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现场(摄于2015年1月1日凌晨)。

  习近平:

  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抓紧做好善后工作

  踩踏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做好各项善后工作,抓紧调查事件原因,深刻汲取教训。春节、元宵节将至,不少地方都有一些群众聚集娱乐活动,各地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精心组织安排,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坚决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就伤员救治和加强安全管理作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减少因伤死亡,精心安抚家属,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各地切实做好节日期间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落实各项防范保障措施,严防重特大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事件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处置工作,到医院看望伤员并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布置善后处置工作。目前,事件原因调查及医疗救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悲喜之变有时只在瞬间。36个曾为庆祝跨年活动而雀跃的鲜活生命,已经永远无法看到新年的阳光。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截至记者发稿时,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已查明身份的有1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16岁。

  相向人流发生冲撞有人倒地

  现场亲历者还原了悲剧的一幕: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左右,外滩陈毅广场和亲水平台的相向人流在斜坡上发生对冲,有人在对冲中摔倒。有处于高处的市民意识到了危险,挥舞手臂高喊,“后退、后退”。斜坡上端的人,有的慢慢觉察到危险而停止下行。后来,加上现场警察的疏导,逐渐让出通道。

  23时55分,部分现场倒地但没受伤的人们几乎全部站了起来,而此时,另外一些生命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相关部门称现场安排700多警力

  据介绍,考虑到人流量众多等问题,今年外滩没有组织大型跨年迎新活动,取消了往年举办的灯光秀。一个小型灯光秀在另外一个地方通过卖门票举办。所以,这意味着,此次跨年庆祝活动是属于市民自发的。上海相关部门称安排了700多人的警力到场。

  现场很多人表示,他们并没有听说过灯光秀换场地的事情,来外滩就是奔着看灯光来的。不过,往年被严密控制的外滩,在这一天却已经成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人流密集警方救护花费较多时间

  黄浦公安分局指挥处指挥中心副指挥长蔡立新说,23时30分后,从监控探头中发现陈毅广场上下江堤的一个通道上,发生人员滞留的情况,立即调集值班警力赶赴现场。

  在到达中心区域后,警方发现部分群众已出现身体不适情况。整个组织工作先后调动了500人左右的警力,先期到场的民警,立即采取了救援救护工作,打开通道,用民警工作车辆及时运送伤员。

  不过,警方也承认,由于当天人流密集,23时30分发现客流异常增多时,民警未能及时进入核心区域。由于是采取强行进入的方式,所用时间比正常时间要多。蔡立新称:“整个事件从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到把人流分散开来,开展救护工作,大约是在5分钟到8分钟的时间。”

  “撒钱”非引发事故原因

  事发后,有目击者称当晚发生了“撒钱事件”,引起很大骚动。这个说法引起极大反响。但多位现场目击者的说法和判断互相矛盾。

  目击者吴涛认为,“当时有人在外滩十八号三楼窗口‘撒钱’,有些‘美金’随风飘到观景平台附近,引起小孩和年轻人捡拾,进而引发了混乱导致踩踏的发生。”

  目击者余萍却表示,当时观景平台的斜坡上下都挤满了人,“‘撒钱’是在另外一个地方。观景台本来就拥挤不堪了,还有几个小年轻拥挤起哄,上下的人流挤在一起,是导致踩踏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和‘撒钱’没关系。”

  记者采访多名当时在现场者,当晚与外滩观景平台相隔一条马路的外滩十八号三楼窗口,确有人撒代金券。所谓的“美金”,其实是印有“M18”“100”字样的代金券。

  随后,网友在微博上找到了一位微博名为“超级大傻冒—沈小姐”的博主,其当晚稍早些时候在微博上发表言论称:“又是一年要过去啦……哈哈~酒吧跨年,妥妥滴、热闹滴很呀,有钱,任性;撒钱,开心!”其还在微博中展示了印有“M18”“100”字样的酒吧代金券,还@了外滩十八号这个地址。一时很多网友留言,怀疑其是当晚“撒钱”的人,指其引发了当晚外滩的踩踏事故。博主于1日上午在微博回应称:“昨晚我和我的朋友都没有撒钱,这次的踩踏也不是我们造成的……”

  昨天22:18,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此事调查结果,称:该疑似“美金”为外滩18号一酒吧代金券。监控视频显示,事发当天23时47分至48分,距事件现场约60米的外滩18号附近有数十张疑似纸张从高空飘落,引发少数群众捡拾,未发生人群挤压,且此事发生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

  专家剖析

  国际化大都市

  因何发生重大惨剧?

  与很多人一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全管理资深专家张弘对这个事情感到“震惊”。他说,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社会应急管理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而且还经历过世博会安保长达7个月的常态化历练,想不到却发生了如此严重惨痛的事件。

  根本原因是政府麻痹大意

  张弘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判断:如果以一国之力或一个地区之力来举办一个特大型的活动,出事的可能性反而小。政府作为主办方会高度重视,长时间准备。从近些年发生的类似事故看,往往是非政府主办的、民间性的一些活动,如灯会、展览会和一些体育赛事,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例如北京密云灯会踩踏事故,杭州西湖烟花大会烟花窜入看台烧伤百人,再早的如太原迎泽公园踩踏事件等。

  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不是能力问题,根本原因是政府麻痹大意,“心防”懈怠了,而“心防”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对这个活动可能发生的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的聚集可能产生的后果预案不够。“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

  2014年12月31日21时,不少网友已在微博上晒出照片,由于人流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外滩附近人山人海,几乎已经难以挪动。专家分析,大型活动中公安机关负有监管责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事先提出警示和警告。从目前报道中看到的情况,有关方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预案中没有考虑到。

  事件会发生关键还是人多

  在关于事件原因的还原、分析中,有两件事情最令人关注:一个是观景台“有的想上、有的想下,形成对撞”;另一个是所谓“撒钱事件”。

  张弘说,从观景台出口发生的拥挤来看,那里发生了力学上的“成拱效应”,想进去的人和想出来的人挤到一起,牢牢堵住,两头顶起来了。

  “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也不利于人群流动,对这些高危地带,应有应对大人流量的特别预案,事先作出更为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包括警力配备、志愿者力量、各种保障措施等。”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说。

  张弘认为,人多是决定性因素,其他都是触发性因素。“别说有刺激性行为,这种时刻,只要有人突然倒地,就有可能发生连锁踩踏。”

  他说,最重要是环境预防不够。从上海此次事件的画面来看,外滩地区人员稠密到无法立足,能容纳人的地方基本全是人了,找不到一个可以疏散的区域,那么应急通道在不在?有没有预留疏散的区域?一旦发生人员拥挤怎样协同?从环境设计角度看确实存在很大问题。这种大型活动,对人数要控制,行走路线、疏散路线不能出现堵塞和堆叠。而且,必须保证公安、救护等应急队伍进场畅通无阻。

  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缺失

  滕五晓说,对特大型城市而言,安全管理应该设立一个常态化的职能部门,其有能力统筹涉及城市安全的各个重要部门,并监督、保障安全措施的执行到位。“现场拥挤、混乱、失序的场面,手足无措、慌乱焦虑的人群,也暴露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

  由于发生踩踏事件,包括一些地方表示要取消类似大型活动。张弘认为,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相关部门的预案、保障应对措施要跟上。

  拥挤踩踏自救提示

  中国公安部门2013年“十一”长假前夕曾发布拥挤踩踏自救提示:

  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要保持平衡,不要去捡掉落的钱包、手机等物品,鞋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穿鞋,以免被挤倒发生踩踏危险。如已被裹挟至人群中,要与大多数人同向行进,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

  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准备,若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停止向前。

  当发生人挤人的混乱局面时,首选姿势就是双臂交叉握住上臂,保护心肺等主要部位。一旦在人群中摔倒,首先要保护脆弱的后脑部位和肋骨区域。

  本版图文除另有说明外均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