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作为蹦床技巧运动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便组建了专业的体操训练队。1987年,政府又以这支体操队为基础,成立区业余蹦床技巧运动学校(简称镇海区蹦技学校)。学校输送的运动健儿拿下多块世界级、亚洲级、国家级金牌,学校还保持了连续24年在全国大赛上年年有金的优异成绩。 这所学校中有着不少外来娃。他们有的老家在省内距离宁波较远的城市,或离得更远,只因跟随父母来甬生活,因缘巧合被教练选中,从此走上与大多数同龄儿童不同的成长之路。 吴 彦 钱婷婷 体育荆棘路,在外来家长看来是机会 现代体育竞赛项目中的“蹦床”,是一项通过运动员在蹦床上弹跳,并利用其反弹力,完成一系列杂技技巧的竞技运动。它属于体操运动的一种,素来被世人冠以“空中芭蕾”的美称。 邹子涵是安徽人,6岁那年,尚且懵懂的他在幼儿园里被登门选材的教练看中。父母听从老师建议,在考察过区蹦技学校的教学条件与校园环境后,一咬牙,只叮嘱了几句,便将他托付给了这里的老师。 外人眼中的荆棘路,在开明的外来家长眼中就是机会。邹子涵的父亲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幼年家中贫寒,没法读书,现在只能漂在外地打工。“我很希望孩子能学一技之长,将来有出息。” 按照学校的规定,绝大多数小队员除了每两周一次的“双休日”和法定假日外,都必须脱离父母,在校园和训练场上适应长达数年的集体生活。 校长祝达飞介绍,在学校,孩子们所训练的项目主要分为两块内容:一是蹦床,另外一块是技巧。 按照各级各类比赛标准,这些训练项目一般又分男女单人、男子双人、女子双人、混合双人或女三、男四、团体等比赛项目。各有规定和自选动作,根据动作的编排、难度和完成动作的质量评分。 “当运动员很苦,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们选中的苗子,很大一部分都会因为过不了家长这一关而流失掉。”镇海区蹦技学校现任基地教练、前全国蹦床技巧锦标赛男子单人冠军陈刚告诉记者,留下来的队员,学校都会用心栽培直至出成绩。 学校各项资金支出均由政府全额拨款。小队员们不必交学费,不用愁吃穿,住宿户籍等一切问题均由学校、政府解决,既学技能又长知识,将来无论走运动员这条路还是选择升学深造,总有一片光明的前程。 艰苦训练,孩子当作是趣味运动 “运动员出成绩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勤学苦练。”校长祝达飞说,像这样几岁、十几岁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一旦松懈,就很容易懈怠,整个身体素质、动作达标度都会大打折扣。 记者在学校偌大的训练场馆内走了几圈,无论网上蹦床还是地面技巧训练,都需要超乎常人的体能与毅力来完成。 弹跳、拉筋、跑步、托举、倒立只是基础,在弹面网床或技巧场地上的无数次翻滚与技术动作才是真正的考验和难关。腿不夹紧不行,腰不绷直不行,动作表情不到位不行,踩到边角线或落地不稳更不行…… 在大人看来,蹦技训练整天翻滚,看着就头晕,也很辛苦危险。不过,在孩子们眼中,这却是一项有趣的运动。 “蹦床好玩、技巧很美……”原籍河南,在学校已训练6年的14岁女孩孙瑜阳说,初接触蹦床,她就被那种空中自由翻腾的感觉给迷住了,可接下来的训练却超乎预想的辛苦枯燥。 “看着那些前辈获奖,心里很羡慕,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教练对我们很好,就想挑战自己,累也要坚持。”小孙说。 或许因为较早独立,又经过比赛训练的磨练,区蹦技学校的孩子相对同龄儿童往往要显得稳重沉着。近年来,学校陆续向省体工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苗子。 完善条件设施,训练更有动力 当运动员苦,但幸运的是,到一个好地方,进一所好学校。 镇海区蹦技学校的孩子们除了训练艰苦,日常生活还是十分充实多彩的。 2012年,学校对学生宿舍进行了全面装修,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住宿生活环境。为使学校硬件配套设施跟上发展速度,在区政府及教育局的支持下,该校先后添置了1套自由体操器材、3套标准蹦床、30台计算机和8台大型空调。为了同步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学校还购置了两套多媒体文化教学器材,配备了专职文化科教师,让队员们在学校里就可以接受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 队员方敏琴的母亲易女士抽空从梅墟赶来看望女儿时说:“在这里,吃得好,每餐两荤一素还有牛奶、水果;学得也放心,教练老师都很好,会管孩子,也经常跟我们家长沟通,出成绩快。我就是想让女儿在这里接受锻炼,既然有这个资质特长就不能浪费了,选了适合她的路,一样能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