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俞复玲“社区领头雁”传递家的温情

    划船社区的“小伙伴”,宁波有不少

  一座座整洁美观、管理规范、服务周到贴心的社区,已经成为宁波这一全国文明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近年来,我市把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与满足居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良性互动。以俞复玲和划船社区为代表,宁波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更多的和谐新家园。

  记 者 张 昊 陆麒雯

  通讯员 沈 颖 刘全发

  史丽娜 毛一波

  镇海总浦桥社区———

  “车轮食堂”里爱的味道

  去年11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镇海区总浦桥社区的名字出现在这张名单中。

  “一定要让我感谢几句”“这里真的太好了”“就是我们的幸福乐园”……一群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纷纷从口袋里摸出写着密密麻麻字的纸,抢着举手发言。

  这是发生在去年镇海区总浦桥社区日间护理中心十周年的庆祝会上的一幕,他们都是日间护理中心忠实的“粉丝”。

  “为老服务,不是建个护理中心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老人也有多样需求,我们要根据需要不断改善,让他们安享晚年。”10年来,总浦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时梅和所有社工们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以日间护理中心为载体的孝德型社区建设中。在建立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的过程中,社工们群策群力,从宏观的老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到微观的老人们如何吃饭、吃什么饭,还要吃的有营养,都是他们操心的内容。

  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车轮食堂”。每天中午和傍晚,临近饭点的时候,都会有一辆车身上贴满红色枫叶的面包车,穿梭在城区的大街小巷。这辆送餐车,是“车轮食堂”的爱心送餐车,就是它,为空巢老年家庭的100多名老人送去了热菜热饭。

  “每餐一荤两素,每周工作人员都会列好新的菜单供我们选择,每天换花色,每天的菜也非常新鲜。”一提起总浦桥社区的为老服务,王黎珍老人赞不绝口,“年纪大了独居在家,自己又腿脚不便,听说社区有‘车轮食堂’就申请了送餐上门,连我儿子都说服务好呢。”

  还有更多的老年人把护理中心当成第二个家。从2006年开始每天都来此就餐的叶华定告诉记者,每天不但在护理中心里吃中饭、晚饭,还能在这里跟老伙计一起谈天、下棋、打牌,过得非常愉快。

  “食堂的几个工作人员我们都很熟悉,想吃什么,什么不合胃口,都可以直接向工作人员反映。而且这里的卫生有保障,吃得很放心。我们吃完饭还能去休息室睡个午觉,下午继续活动。”叶华定觉得在护理中心的生活“交关赞”。

  海曙新芝新区———

  “姐妹团”温暖单身独居老人

  71岁的应根娣几年前丧偶,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这两年来,她最盼望着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每个月两次的单身老人俱乐部活动了。和老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日子不再那么难熬。

  有了如今的变化,都是社区“姐妹团”的功劳。新芝社区位于西门街道中心区域,60周岁以上老年人1636人,占总人口20.5%,其中空巢老人722户,独居老人192户,是典型的老龄小区。4年前,社区探索成立“杏林春暖”单身老人俱乐部,希望让单身独居老人可以互相“抱团取暖”,但当时参与的老人不多,因为很多人都“躲”在家里不愿出门。

  2005年,应阿婆的丈夫去世,那时子女也曾想把母亲接到家中住一阵子,但应阿婆觉得总归要一个人面对现实,所以她没搬去子女家中,而是一个人靠着参与各类活动,坚强地挺过了那段灰暗的时光。

  她深知单身独居老人的心理状态,在社区单身老人俱乐部成立的同时,她和自己的好姐妹、今年80岁高龄的单身独居老人姚赛珠一起发起成立了“姐妹团”。她们挨家挨户走进单身老人家中,和他们拉家常,开导他们走出心理阴霾,并动员单身独居老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姐妹团”成立后,社区单身老人俱乐部的队伍不断壮大。知道老人们很想去外面走走,上个月俱乐部里的单身老人在社区牵头带领下去了九龙湖。

  现在单身俱乐部的老人已经发展到80余人,而“姐妹团”还在努力让社区里的每一位单身老人都能走出家门,参与到他们中来。

  多年来,新芝社区以邻里互助亲情社区为品牌社区,培育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在居民中已形成以好人好事,邻里互助为荣的志愿服务观念,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志愿者和团队,如爱心大使贺战勇先生、助残明星陈阿姨,七彩手工坊、爱心洗涤坊、爱心互助会、自助式物业等团队。目前,社区共有志愿者356名,经整合共有28个志愿者团队,服务内容涵盖环境保护、扶贫帮困、社区服务、慈善活动、邻里互助、治安卫生、应急救援、重大活动等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仑大港社区———

  青年联谊会搭起爱的桥梁

  北仑区的大港工业园区算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社会”:这里聚集了370多家企业、9万余名职工。可是却也是一个“小社区”,在这个特别的工业社区不设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仅有10人。

  但是大港社区却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几年来,9万余名园区职工和谐共处,未发生过一起群体上访事件、严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对社区服务满意率高达99%。

  公交站点设在哪家企业门口最科学?社区道路在早餐时段装食品的塑料袋随处可见该怎么治理?职工辞职带来劳资纠纷怎么办……这类问题涉及到多家企业,处理不好也很棘手。大港社区就邀请企业家、热心职工等成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让人人都成为管理员,这让很多久拖不决的问题都得到了民主协商解决。

  大港社区搭建各种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大港帮困基金、爱心超市、为社区慈善事业筹款的“爱心拍卖会”……这是社区爱心服务平台。大港人讲师团、大港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微型课堂……这是社区职工培训服务平台。各类企业联谊会、人力资源调剂平台、安全员互访活动、展示多家企业产品的“大港伴手厅”……这是社区牵线搭建的企业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围绕着社区需求,大港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公共服务平台覆盖了工业园区各个领域。

  社区工作人员在调研发现:企业招工难,人才缺,除了工资待遇外,难找对象、业余生活贫乏、个人提升难是职工流失的三大主因。社区马上张罗,成立了方便相亲的“大港之约”青年联谊会,上万年轻人参加。

  服务好不好,大港人最有体会。安徽小伙胡军在2011年的“大港之约”活动中认识了安徽姑娘惠晓玲,从相识到相爱,再参加社区的集体婚礼,现已有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作为一名外来员工,能在第二故乡找到幸福,我们充满感恩之情,大港社区永远是我们的家!”胡军说。

  鄞州东城社区———

  “幸福加油团队”提高幸福指数

  她是情系居民的“小巷总理”,4年来几乎走访了社区里的所有住户;她是富有创新力的社区工作者,“幸福加油团队”“先锋365”等志愿活动让一个新成立的社区一跃成为品质社区……她就是中河街道东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信娥。

  张信娥今年49岁,从事社区工作15年。她说,许多时候,社区工作干的都是一些琐碎事,但对于居民而言都不算小事。对于如何做好社区工作,她总结了四点:勤走访、善沟通、会协调、优服务。“其中走访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东城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10年,张信娥从别的小区调过来任居委会主任。为了尽快了解情况,她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一户一户上门走访,对社区5个小区的居民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现在,每周二走访居民成了东城社区工作人员的惯例,通过大量走访,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人群。

  “小张就像是我们的闺女一样。”说起张信娥,73岁的田华英眼里总是满含感激,她说,有次张信娥来家走访,了解到她老伴中风在床,而子女都在外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他们,张信娥就主动跟他们结对。这么多年下来,田阿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立马就会想到找张信娥。

  在张信娥的带动下,东城社区许多志愿者纷纷加入“爱心结对”活动中。截至目前,社区三十几户空巢老人都有志愿者结对照顾,而加入这一活动的志愿者已形成一个“幸福加油团队”,除了提供结对服务外,还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维修家电、法律咨询、理发、缝纫、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在社区工作人员许兴蕾眼中,张信娥做事干练而又执着。2012年东城社区整治车棚,光东城水岸一个小区就有100多户车棚租户,当时许多人觉得难度很大。但敢于碰硬的张信娥没有退缩,一家家上门宣讲政策,一家家耐心细说弊端,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车棚零出租的成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