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N 随着央行近日发出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的通知,8家入围民营征信公司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腾讯、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企业下属征信机构腾讯征信、芝麻信用入选。芝麻信用、腾讯征信都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用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表现为用户“画像”、打分。这就意味着滴滴打车爽约、婚恋网站上重复征婚、淘宝上的差评等,都可能进入个人征信报告。 (今日《东南商报》09版) 无信不立,发展征信业就是为了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然而,随着个人征信“开闸”,特别是几家互联网公司加入,人们不免担心个人征信数据的泄露危险。连号称“管理严格”的银行都屡屡失信、公然贩卖个人信息,那么征信公司的信用到底该由谁来监管? 在当今网络时代,数据即信用,信用即财富。当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的在线状态、交易记录、消费水平乃至朋友圈发文内容都成为互联网征信的数据来源时,可以说每个消费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信息被出售、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如何确定征信数据的边界,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满足征信企业的数据使用中取得平衡,是发展个人征信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人们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从腾讯与360的“3Q大战”,到淘宝和微信的互相屏蔽,再到新浪微博禁推微信公众号,过去几年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厮杀”连连,消费者频频沦为绑在“战车”上的竞争筹码。个人征信领域的互联网商战可能也会非常激烈,而消费者权益只会显得越发脆弱。严格监管,并不是扼杀民营企业的创新,而是更好地规范市场,推动个人征信业有序发展。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不诚信,这样的企业出具的征信报告何来公信力? 正人先须正己。没有消费者的授权和信任,即便拥有再海量的数据、再先进的技术,都很难成为个人征信行业的领军企业。企业固然要努力做好内部管理,确保合法合规获得个人征信数据。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外部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和严格的监管,才能克服其一味追求利润的“魔咒”。 万事开头难。刚起步的事情,也不宜过于求全责备。还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按照市场化的方向,把放开个人征信向前推进。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抓紧做好相关的法律和监管完善工作。真正做到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新华社记者刘铮、姜琳 虚假注册信息泛滥会殃及无辜 互联网企业加入征信体系,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好,就是目前一直为人诟病的实名制问题。 很多互联网用户并非实名注册,即使网站要求上传身份证照片或是将账户与本人的手机号码、银行卡绑定,也仍然存在使用他人信息或是伪造信息注册的问题。如果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是假的,那互联网企业收集到的网购、还款、转账信息,要是作为征信数据,岂不是会对需要征信记录的单位造成误导?更可怕的是,如果有人被他人冒用个人信息从事网购或开网店,对方的信用状况良好也就罢了,要是“污点”记录过多,岂不是会莫名其妙地进入失信黑名单,影响贷款、就业和办理信用卡。 在相当多的手机号码、银行卡并非实名办理,且至今很多基层电信、银行网点仍存在对新开户客户信息审查不严的情况下,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央行,想要通过网络准确分辨网络用户的信息是否与注册资料一致都很困难。实名制问题不落实好,阿里、腾讯征信的结果就难以让人放心。杨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