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境象-行旅 |
 |
境象-石上 |
 |
境象-有云 |
■聚焦汇港美术馆艺术展———艺术家访谈录⑩ 记者 黄银凤/文 记者 王 鹏/摄 1月17日晚,《境象》龚建军绘画作品展在宁波汇港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月17日。参展的40余件作品以油画为主,也有部分水彩。这些作品充满张力和雅趣,表达了画家一直期望表达的沉思般的宁静。正如龚建军自述的那样:“我不知道一朵花的开放要多少时间,也不知道风在空间里是怎样的存在,更不知道如何去触摸水的间隙。于是,我一直在寻找……” 他的境象:似山水,非风景 《甬上藏友》:此次展览为何取名“境象”?你心目中的理想“境象”是怎样的? 龚建军:境是虚的,象是实的,象是物象,境是象的边界,境由象生。任何视觉艺术最初呈现出的就是物象,啥都不画就一张白纸,它也是物象,但物象背后隐藏着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念和气场。 我希望,我的画所呈现的境象是与众不同的。 同样写生自然,西洋画称风景,国画则叫山水。我展出的这批作品里更多追求的是山水,而不是风景。尽管从字面上讲,风景和山水表达了相近的意思,但它们呈现的哲学意味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我想探索油画中国化。 《甬上藏友》:探求油画中国化的漫漫长路中,你如何另辟蹊径? 龚建军:油画中国化,它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因为在任何西方油画体系中都无法找到这方面有定论的东西,我探索的“山水”也是很多绘画前辈在找的东西。比如,林风眠、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其实他们都在油画创作中找寻中国山水的概念。我觉得这个寻找的过程很有趣。 我在风景创作中主观地将对象繁复的场景简约化,将多维的空间平面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中更深入地刻画我所想表达的心迹。 《甬上藏友》:油画中国化之路中,表现出的多元化面貌让人目不暇接,也有不少中国艺术家误入岐途,陷入油画绘画语言缺失的误区。在这些影响和干扰下,你是如何找寻到并坚持着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的? 龚建军:用油画语言去找寻中国山水时,会很容易步入绘画语言缺失的困境,所谓的油画语言缺失,是指审美上的失误。 技法是用来承受画家审美的工具,是必要的,但不能成为目的。用油画写山水,若还恪守使用中国水墨一样的技法,会显得薄气,失之厚重。 我只把手中的油笔当成一件工具,就如碰上用筷子还是用刀叉的争议,那就什么都不用,就用手。 我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表达方式,找到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这是一种不为风格而风格的绘画面貌。我的一幅作品《似山》,在全省美展中获最高奖,被评委赞誉为“油画语言非常丰厚”,这位评委是这样来类比分析的:“有评论家说美国风景画家怀斯的作品不仅仅是写实主义,怀斯笔下的景象往往具有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与当代抽象艺术的某种意味。从这种意义来上说,龚建军的画也正具有这种特质。” 艺术家名片 龚建军 1975年11月出生于浙江鄞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浙江省青年美术作品展等省展六次金奖(或最高奖)。作品《听风》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全国级展览十余次。 2008年由刘海粟美术馆邀请并主办“境象·无语”龚建军作品展。出版两本个人画册,其中《当代水彩画家·龚建军》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他的意境:洗炼唯美一如他喜欢的元曲 《甬上藏友》:听说你喜欢元曲,而你的绘画风格,也跟元曲那样:洗炼、古典、唯美,画面基调偏青、灰、微冷。你用反复的笔触叠加和水色不断碰撞,达到一种斑驳苍古的意境,使观众产生一种沧桑感。而达到斑驳苍古的意境,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你是怎么形成这样风格和意境的?这是否与你的一些特殊经历有关? 龚建军:我是一位从鄞州四明山区走出来的青年画家,受着丹山赤水的教养,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淡然与恬静。每次回老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夜晚,坐在躺椅里看山村的夜晚。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发现,夜晚树木的枝干要比茂盛的枝叶更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 而作为艺术家最应具备的敏感洞察力,我想就是在我宁静质朴的山居生活中形成的。 《甬上藏友》:在体现“古意”“宁静”意境的作品中,你比较满意的代表作有哪些? 龚建军:我想试图用那如诗一般的宁静,唤起沉没在化工、水泥、尘埃里的中国传统美学追求。作品《谁的日记》系列,展开了如水年华般消逝的东西。作品《境象》系列里表达对禅宗“空无”的形式思索,而《如山》系列呈现了物我外化的统一。 在我几十次的参展经历中,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境象》系列作品,入选上海青年美展、并被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画廊收藏。 之后,在2008年我收到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邀约,在那举办个人画展。我把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展命名为“境象·无语”。 2008年12月,作品《听风》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听风》是一幅大画,尺寸达160厘米×70厘米,坐下来细细看,仿佛可以听到风在吹,这是只有在很安静的状态下才有的一种观赏体验。 他的创新:以出世态度画内心世界 《甬上藏友》:在你的视野里呈现的作品完全是有别于江南的另一番景象。乍一看,还以为是东北大地上的路边小村。这的确有些让人惊奇,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从四明山深处走出的画家,为何会如此不同? 龚建军:当我绘画时,我竭力去化掉一切市井杂音,以出世的态度表现我内心的世界。 那些建筑没有黛瓦飞檐,没有经过雕镂的木格或石格的窗子; 那些村道上没有花衣的村姑,屋前也没有太阳下面打盹的老人,没有嬉戏的稚童,甚至没有人; 也没有通向溪边的石级,没有鹅群,水牛,甚至没有一切与人的生活相伴的生灵; 也没有挂在屋檐下的食物,没有张贴的大红年画和对联,甚至没有生活的细节,场景。 但是,你不觉得这样的一些村落更强壮,更隐忍,更有历史的沧桑感吗?它更能说出时间对面的人的无奈,以及人的对面的时间的无奈? 这便是我,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我的朋友评论道,“看了你的画,让人对你的警觉成倍地放大”。 事实上,我画的东西,不是想告诉你我去过哪里,我只是想呈现一个空间,你也不知道它在哪里,好像是江南,好像是北方,具体是什么景象并不重要,只要你看后还想安静地喝杯茶,细细回想品味起曾经去过的某处风景,经过的某段经历,这就已经足够了。 1月16日下午,时值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建校20周年之际,“花开爱菊20年”涂·墨艺术展在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举行。展览展示了学生美术绘画、手工、书法的优秀作品。 这是一个富有童真的展览,孩子们用天真之眼感悟生命成长,用画笔涂鸦想象浪漫的童趣世界。一幅幅看似简单、还略显稚嫩的艺术作品,都蕴涵着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和平、憧憬未来、追求美好的花蕾情怀。记者 黄银凤 “花开爱菊20年”涂·墨艺术展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