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盛为流行,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认为粗俗猥琐,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可借鉴其他国家对本国语言文字保护或纯洁性维护的举措,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同时要大力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1月26日《新闻晨报》) 评价网语需要开放视角 对于网络流行语,人们的评价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粗鄙不堪,有损汉语的纯洁性;一种是,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文化,更鲜活地表达了人们在一个时间节点的真实内心。 评价的差异,其实是文化观点的差异。有分歧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文化的分歧有时是文化交流的开始。只是,在文化分歧存在时,需要有一种交流的心态和自觉,而不是彼此对立,觉得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对方的观点就荒谬透顶。如果以对立代替交流,以对抗代替理解,文化交流不可能进行。那时,你说你的纯洁语言,我说我的网络流行语,双方“老死不相往来”,都看对方不顺眼。结果,一方的语言不能丰富,一方的语言过于随意。 评价网络流行语,需要开放视角,这是文化发展和提升的前提。一种文化如果是封闭的,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加入,那么最终发展的结果将不是更纯净,而是因为保守和闭塞趋于僵化与枯竭。虽然,文化开放会导致一时的混乱,但文化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凝聚力,新出现的文化只能为其提供养分,而无法污染文化的纯洁。 当然,语言有其表达规范,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还需要注意情境,视表达的对象以及表达的媒介而定。然而,不管怎样,不能一味地贬低它,或无限度地拔高它。如此,文化才能因为多元而丰富。李劭强 流行语背后有利益诉求 规范网络流行语、加强对汉语的保护,有着良善的初衷。然而,这种对网络流行语“另眼相看”的做法,只是在道德上看上去很美好,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发挥作用。即便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也容易被架空,成为“稻草人”。语言的应用,更多还是需要依靠使用者的自觉。 伴随着社会变迁,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塑造。部分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社会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因此,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排斥网络流行语,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其正功能,规避其负功能。 以“屌丝”为例,在向上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的当下,“高富帅”、“屌丝”等充满浓厚社会分层色彩的网络流行语,说到底是一种标签化,透视出老百姓对阶层固化的不满与焦虑。“屌丝”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嘲讽、自我贬低和自我矮化的表达形式,本质上却是一种另类的利益诉求———希望社会流动的渠道更加多元开放,希望人生突破和阶层跨越的机会越来越多。 面对网络流行语,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学会打捞背后“沉没的声音”。只有改变坚硬的现实,尊重和回应公众利益诉求,修复不良社会心态,一些听上去不那么“顺耳”的网络流行语才会减少生存空间。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