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0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讹人老人被碾死”是活该?

  ●今日聚焦

  2月1日下午,浙江玉环县一名老人摔倒在马路中间,8分钟时间内,4辆车和23名行人路过,除一人上前询问外,无人搀扶。最终,老人遭一辆白色轿车拦腰碾过,当场死亡。老人所在村的村主任称,无人扶是因为该老人是当地出了名的酒鬼,经常耍酒疯,耍无赖,“以前也曾多次摔倒过,扶起来后,他就说是别人推倒的,要别人赔钱,还跑到别人家里撒尿大便。”(2月4日《新京报》) 

  老人摔倒无人扶的事例发生过多次,不同的是以往人们只是忌惮于被讹的风险,这次却是面对一位有着真实讹人“前科”的老人。正如《狼来了》中的那个孩子,老人一次次挥霍掉周围村民的好心和善意,终于当自己最需要有人扶一把的时候,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而公众的态度转变更发人深思。

  起初,当有报道披露“老人摔倒8分钟23人路过无人扶,遭轿车碾压拖行”时,不少网友愤愤不平,将其与当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联系起来,感慨不敢施救的信任危机如何解除。当别的媒体在后续报道中,援引村主任的话证明老人酗酒曾讹人后,许多网友的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活该”、“罪有应得”的声音不绝于耳。似乎,认为路人的旁观并没有什么不妥。

  老人是当地出了名的酒鬼,或许路过的车主和行人都听说过老人的往事,甚至有的人曾被讹上。扶这样的老人,惹祸上身的“危险系数”无疑是极高的,但这就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理由吗?若是担心被讹,大可以打电话报警或致电120求救医生,何必漠然到见死不救?曾经讹人固然是老人的道德瑕疵,但罪不至死。遗憾的是,只有一名路过的妇女前往老人家中找人帮忙———这也是此事件中唯一的暖色。

  当然,我们在叹息之余,也不能只怪路人。“坏的制度会让好人作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从良”,放在这个问题上同样适用。新加坡的法律就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试想,如果我们也有“反咬一口”将被罚的惩戒机制,扶老人被讹就不再成为问题。纵然一个人再喜欢借酒装疯,耍赖讹人,在法律的约束和惩罚下,也会有所收敛,不敢妄为。这种治病救人的机制,其效果远比宣扬讹人无人扶的“因果报应”好得多。张枫逸 

  不要以极端个例否定社会良善

  此事的结局,固然引人深思,然而毕竟是极端个例,不应该就此否定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我们身边,可不仅仅有“无人敢扶”现象,好人好事也不少。许多老人走上街头倡导“主动扶人”的社会正能量,制作“扶我卡”打消别人的思想顾虑;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在学校支持下建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买单扶人成本;河南成立“扶人志愿者协会”,扶人陷纠纷协会来买单……还有许许多多的扶人之事,网上一搜一大把,这些都说明,社会有坏的一面,同样不缺乏好的一面。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必对类似“23名路人不扶事件”过度解读。或者说,这些路人或许有自私的一面,但个别事件不能代表整体,更不能以个别否定全部。

  面对类似事件,我们不应该持“非黑即白”的观念。我相信,这些路人中的绝大多数有过“想出手”的念头,只是因为害怕被讹才没有伸手,那么,如何完善法律与制度,让犹豫者不再犹豫,让畏缩者不再畏缩,抛却任何顾虑去大胆关爱和帮扶跌倒者,才是事件最值得反思之处。

  社会会有冷漠的一面,但绝不会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么冰冷。与这样的无人搀扶事件相比,更多次数的好人好事足以证明,善良的人、热心的人、无私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毕晓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