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今年元旦前夜的上海踩踏事件让全社会震惊。对于宁波这样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加起来已经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来说,如何绷紧城市公共安全的弦,预防发生类似的悲剧,同样是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 市长卢子跃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要“加快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应急资源,提高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不少代表委员也在两会上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建言献策:必须摒弃任何侥幸心理,通过每个环节责任明确、管理流程细化,对安全隐患做到“零容忍”———“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现在年关也近了,宁波会有不少年俗活动,加上宁波是‘展会之城’,每年有约150场展览,还不算各类演唱活动、体育赛事等等,群体聚集的场合非常多,如何预防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反思。”市人大代表、海曙区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书记、董事长朱升海说。 他谈到,政府和市民要充分认识城市风险的多样性和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引发险情与事故;即使做好99.9%管理事项,若0.1%出现问题且未及时处置,就可能引发悲剧。 面对如此“发生概率低、危害却极大”的新常态,他认为应该从明确相关部门安全管理职责,预防人员过度集聚,在苗头发生时及时消除隐患等方面入手预防。 市人大代表、宁波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浙江盛宁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永清也认为,有效地防灾减灾和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需要一个可靠的响应系统,更需要有专门的协调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宁波市政府应该牵头联合公安、城管、医疗、宣传等多部门形成这样一个综合协调和评估管理的平台。 “怎么才是好的城市管理?就是每个管理环节,流程清晰,责任明确,任何事关城市安全的风吹草动,都能被及时控制。所以应该适时制定出台城市公共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类公共安全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确立和规范城市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管理权限,让公共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将城市公共安全纳入法制化治理轨道。” 赵永清还建议,城市管理者更应提升对风险宏观预判的能力,保持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消灭城市公共安全中的盲点和弱点,强调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做到有组织的活动有预案、群众自发的活动也要有预案”。 记者 张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