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伙“混得不好”15年没联系家人

  ●今日聚焦

  今年33岁的湖北小伙小陈,因认为“混得不好”,整整15年没和家里联系,更别提回家看看了。他也因此被注销户口。近日,他的老板想为他办理临时身份证,重庆民警从而得悉这一情况,最终通知了他家人。时刻15年后,一家人终于团聚。相见时,父子俩激动地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2月4日《重庆晚报》) 

  鸡汤式劝慰走不进恐归心

  类似的恐归新闻,这些年来常有发生。对于恐归者的劝慰,大多基于亲情。许多网友认为,虽有不少父母对孩子有着很高期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孩子一无所有,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回家过年,毕竟团团圆圆是最大的幸福。

  这样的劝慰当然有道理,但恐归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真正走进恐归者的心里,去倾听他们的忧和他们的盼,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多数恐归者来说,“恐”的不是家人,而是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他们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面子,还有父母的面子。

  现代社会在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机会主义者。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中也有许多无奈”。精彩注定只会属于一部分人,一起背上离家的行囊,几年后有人很风光,有人很落寞。在平时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春节是把刀,一下子裁出了人生的不同。有网友说得好,平时感觉还好,一次春节回家陡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常被拿来和成功人士对比,在指指点点中倍受打击,甚至连累父母脸上无光。

  这种社会认识问题,不是简单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能够化解的。这是一个信仰成功的社会,而“权财”成了成功的唯一标签。消费主义的背景,又外化并强化了这种标签。在城里有没有房、有没有一官不职、有没有自己的车,都是成功的标尺。现在有些农村,每到过年就会成为豪车的“展示厅”,有些人不管千山万水,都要开车甚至借车回家过年,也体现了这种“面子文化”。

  由此不难看出,回家过年也是一道社会考题。这种社会问题,特别是成功观问题,更值得现代人思考。在这样的文化心理背景下,那些听起来很动人的心灵鸡汤式劝慰,未必能够真正走进恐归者的心里。在社会层面上定义并且刷新成功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毛建国 

  病态成功观造就病态心理

  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故事,也反应了病态的社会成功观念下造就的某种病态心理。

  首先必须指出,“不回家”和“失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年不回家的人不在少数,回家也不一定非要在春节,但是不回家并且与家人失联15年,就让人无法理解了。因“混得不好没脸回家”,于是和家人失联15年,再没有比这更荒谬的逻辑了。一个青年人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说明他的观念一定出现了偏差。

  “混得不好没脸回家”,这句像瘟疫一样蔓延的牢骚背后,一个扭曲、异化的成功观清晰可见。什么是“混得好”?怎么才能“有脸回家”?在多数人的逻辑里,无非是票子、房子、车子,金钱成了衡量成功的标准,而亲情、道德等全成了附属品。一个人竟然能因为没钱而无视亲情伦理,足见其心灵扭曲的程度。

  在当前这个以购买欲和购买力为基础、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社会文化中,像小陈这样的青年成了悲剧的承受者和牺牲品。一份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新生代打工者今年过年不打算回老家,首要原因是“混得不好”。当生活和心灵都被物质观念“绑架”之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俗语,就显得那么苍白。

  比成功观和幸福观的异化和扭曲更可怕的,是我们不少人的心灵失去了自我疗伤能力,无法直面现实的惨淡和人生的失意。无须讳言,像“混得不好失联15年”这种极端行为,反映的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疾病。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学会与现实相触、给心灵释压减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其实,多数人的“没脸回家”不过发牢骚而已,也是自我释压的方式之一。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小陈竟然当真了。这不能全怪社会,把责任全推给社会没有多大意义。陈广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