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收 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汇港美术馆艺术展———艺术家访谈录11

千里江山 天马行空

———专访宁波画坛新锐王雄伟

  王雄伟在作画
  《交河故城》
  《寒江水》
  《溪山听泉》

  

  记者 黄银凤/文 记者 崔 引/摄

  3月1日,《茕茕之境》———王雄伟个人油画作品展在宁波汇港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3月2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80后青年画家王雄伟的二十多幅精选作品与观众面对面,折射出他的艺术寻觅之路,从最初的“古城遗址”到“宋代山水”,再到结合中西文化的“马”,无不叙述着一种内敛,一种泰然自若,一种发自内心的坚持与孤寂,一种英雄主义与悲悯情怀。

  发韧>>> 另辟蹊径画古城遗址

  《甬上藏友》:观你的作品,你似乎是个传统画坛的另类,总是另辟蹊径,游离于大家的共识之外。这是否与你的性格以及特殊经历有关?

  李密《陈情表》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描述人在某种处境下的孤寂无依的状态。

  艺术是流淌的,艺术家却是孤寂的;马是奔跑的,而我却是茕茕的。

  处女座的我是个矛盾的混合体。认识我的朋友说我相貌随和,却气质清高,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既有南方儒商的聪明头脑,却在骨子中拥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在生活中事事追求完美与乌托邦。而正是存在于我身上的许多矛盾,使我的作品与艺术人生具有了独特的意味。

  我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当了一名美术老师。只是作为一种爱好,业余时间坚持画点画。

  2006年宁波美术馆落成,举办了一次小型油画展,我不经意间投稿的作品竟被挂在展览海报上。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坚定了自己搞油画创作的信心。

  我不喜欢描摹人人都在画的古旧房子、静物瓶花、人物肖像。从刚刚学油画开始就想画国内无人涉及的题材。

  因为画坛高手如云,就像武林中少林、武当、峨嵋各大门派占据各个山头一样。我深知自己不可能成为各大门派的嫡传,好在江湖上还有江南七怪、小李飞刀等很多独门绝技,同理,画画也可另辟蹊径。

  《甬上藏友》:当今画坛旗号林立,价值多元,乱象丛生。许多青年画家经不起诱惑,走上玩艺术的歧途,致使一些人视求新求异为畏途,更何况是独辟蹊径另立门派,你如何破题?又是如何找寻到并坚持着一条适合自己的表现之路的?

  王雄伟:我最痛苦的迷惘期,是在2008年。那时我感觉在艺术上找不到出路,但又不甘心这么消沉。于是,就把这种压抑全都转换到钻研画画上了。

  暑假我带着干粮到大学园区图书馆翻阅各类画册,足足泡了一个星期。遗憾的是发现所有的题材都有人画,而且都画得很好,我有些沮丧。

  暑假后期回到家乡。我从小生活在被称为绿谷的丽水缙云,在这里,我也画过了几幅画,可一直都不能打动自己。

  好在,上帝关上所有窗门的时候,屋子里漆黑一团,这一时刻你倒明白自己脑袋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一天,美术课上一个学生开小差,我走过去,一本精美的画册落到地上。我捡起来一看,是一本进口的画册,上面全是世界有名的古城遗址。踏破铁鞋无觅处,极具震撼力的古城遗址,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感,我觉得这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绘画题材和灵感。

  《甬上藏友》:自古以来吟诵古城遗址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而将其作为油画题材的并不多见,画得好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请分享一下你这方面的创作经历和灵感。

  王雄伟:面对各大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我心里被深深地触动,它象征着古文化、文明的灰飞烟灭,很悲壮,很雄浑,而古城的沧桑、颓败也正暗合了我当时的心境———一种理想被挤压的落莫而苍凉的意味。

  那年酷暑,我蹲在宿舍里埋头创作,天气异常炎热,我不断用水浇头降温。一个月后,一幅2米×3米的巨幅油画《交河故城》出炉了。画面的中间部分都是真实的,背景都是虚幻的,上方我没有描画蓝蓝的天空,而是用了像墨一般的黑色来阐释历史的天空。

  2008年,“古城”系列我一共画了五张并获得了成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的油画大展。其中《古城遗址》获第三届中国美术院校师生油画展优秀奖(最高奖)并被深圳大芬美术馆收藏,《伤城视像》获得首届造型新人展入围奖。

  回归>>> 从宋代山水画中汲取灵感

  《甬上藏友》:这次展览,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批山水画,它们借用宋代的名家山水作为背景,秉持萧瑟、荒寒、孤寂的诗意,呈现出几分“情也如浓墨,意应淡如水”的隽永之美和诗意之境,你是如何转换画风和题材的?你的绘画语言风格又是怎么形成的?

  王雄伟:2010年,我被调至沙孟海书学院工作。这是一个远远就能闻到墨香的地方。书学院背山面湖,风景秀丽,画室窗外就是荷塘。

  绝佳的景色带来了宁静的创作心境。不久后我发现,“古城遗址”系列题材慢慢地枯竭了,新画的画越来越薄,水墨味越来越浓。

  此时,我对单位收藏的国内顶级的书法、国画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自己突然对宋代山水画喜欢到了痴迷的境地,这也正是我油画创作新的灵感源泉。

  一次,有个画家朋友来访,说我的风景画格调很高,但形体和肌体是不融合的,不耐看。

  一句逆耳忠言点醒了我。我沉下心,咬紧牙,“闭关”四个月,创作了一幅《雾盈秋山》,它取法宋代山水,也有范宽溪山行旅的影子,但在我作品里的借用并非模仿,而是自我意识的改良,也有升华。

  一个月后,在《雾盈秋山》打好的基础功底下,我花一个月时间创作了《寒江水》。2011年,《寒江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破茧>>>

  在诗意栖居中守望白马精神

  《甬上藏友》:业内说起你,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马画得灵气。你为什么在宋人山水的空间里加入骏马的造型并以马寄情?

  王雄伟:画马其实是从风景开始的,风景里加个小马,没想马越长越大。《千里江山》等一批作品出来后,马上获得了同行和业界的认可。

  在我看来,马是通人性的,我觉得它既像思想者,也像文人。我把借马言志这种方式用在了《寒林薄雾》等作品中。无论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还是范宽《溪山行旅图》,都在画面中传递出历史回望与留恋的情绪。

  我画马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故宫博物馆办《千里江山》特展,其中包含赵孟頫画的一千匹马,我就为看画展中的其中两幅画,买了一张机票飞北京。

  《甬上藏友》:你画的马非之前传统意义上的马,作品中的马引用了郎世宁的写实技巧和瓷器的龟裂纹结合,产生出全新视觉效果,此种画风的灵感来自哪里?

  王雄伟:说起画马,有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我画风景画有点腻了,无所事事,便画了一匹马,马的轮廓已经跃然纸上,但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这时,一个哥窑笔筒掉地上摔碎了。由此,我灵机一动,何不将古瓷片上的哥窑开片绘于马身?

  我立马动手完成这幅凸现灵感的《千里江山》,画面以宋代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的局部为母本,以深远的意韵为背景,配以左边延伸出的白马的马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黄昏暮色中清雅的基调,马头细致的哥窑开片状龟裂纹理,仿佛雕塑般凝固,让人沉思,仿佛在岁月的回望中自我叙说。

  后来《千里江山》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上拍,并做了在时代美术馆预展的封面。

  我觉得画画要反映当下生活。从书香中探究,从生活中感悟,我的创作灵感无不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如斯》这张画很好地反映当下生活以及对时间的思考,画面上夜空中闪烁着北斗七星,在低垂的马头旁,一面时钟仿佛滴答走动。霍金、爱因斯坦等大师都研究过时间,时间反映了永恒,也成就了经典。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