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匆匆那年追梦的我们

路小灯和他的微电影

  路小灯介绍他拍摄的微电影。记者 王鹏 摄
  香樟树书店略显冷清。

  一座城市,总需要一些用心经营的书店,一些爱音乐的人,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球队,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否则,城市就缺少了一种温度,一种热情,一种眷恋。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每一个为着心中的坚持默默努力的小人物致敬。

  ———路小灯 

  海曙效实巷的香樟树书店,老板英子正为惨淡的营业额发愁。两年多前,路小灯找到她,说要为她拍一部微电影。

  “如果你开不下去了,那会留下一个记录,至少还有人记得你的梦想;如果你还打算坚持,那会让更多的人知道香樟树,说不定是个转机。”

  英子被说动了,但转机没有出现。

  2013年初,英子将书店转手回到老家。而此时,微电影《书店》却一炮走红,路小灯改行做起了真正的制片人,那是他从小的梦想。

  记者 樊卓婧 程鑫 

  落寞的小书店

  路小灯的本名“龚斌”,他从事外贸,只不过坚持着一些文青的习惯,比如定期买一本地理杂志。

  那几年,一家又一家的民营书店关门谢幕。这让路小灯无比痛心。

  路小灯说,他想拍部纪录片,让城市记住这些消失的书店。

  “这个胖子疯了。”朋友笑他,但酒醒过后,朋友建议他去看看效实巷的“香樟树”,这是市区仅存的几家民营书店之一。

  香樟树在宁波文艺青年圈颇有名气。不过,和很多人一样,路小灯第一次来到书店时,有些意外。

  开书店是许多女孩子的梦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店主应该是个有钱有闲的文艺女青年,长发,棉布长裙,靠在实木桌椅上,煮着咖啡,放着小众的音乐。

  但是英子不是。路小灯看到的女老板,是个疲惫而憔悴的母亲,2岁的孩子在她的怀里哭闹。她皱着眉头哄着,头发草草地扎在脑后,一头的汗,上衣贴着后背。

  书架下面三层,各种书横七竖八地堆着。玩具、奶瓶散了一地。这个不足40平方米的店面居然还设了一个生活区,放着炉子,弥漫着油烟的味道。

  英子有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本名,何凤英。她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就来到宁波,换了好多工作,直到开了这家书店,才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但是,经营不尽如人意。

  英子在书店做自己和女儿的一日三餐,路小灯很惊讶,但更让他惊讶的是,英子告诉他,就在不久前,书架背后放着一张拥挤的床,他们一家三口还住在这里,最近才另外租了房子。

  在路小灯的强烈要求下,英子带他去了新家。那是老小区底层一个类似车棚的房间,狭小而闷热。

  为了卖书,英子周末去宁波书城的路边摆摊。大热天,车把上挂着装书的大袋小袋,小女儿蹲在电动车的踏板上,书摊硬纸板上用红笔大大地写着“五折”。烈日下蹲一天,常常连10元的摊位费都赚不回来。

  除了书店架上那一排排书,路小灯在英子身上看不到他想象中的阳春白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窘迫又必须面对的真实生活。

  “我做得不好,没什么好拍的。”英子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窘迫,而且她已经第三次贴出了转让广告,但最终被路小灯说服了。

  逆风行走的人

  “干点什么不好啊!”因为书店的去留,她和家人吵了一次又一次,丈夫有一次丢下这句话摔门而去。可英子真的觉得,除了开书店外,干什么都不好。

  2003年从老家江西来宁波后,英子换了很多工作,2005年她应聘到鼓楼席殊书店当店员的时候,面对满屋子的书,心扑腾直跳。“我没见过多大世面,看这么多书还不给钱,多少收入都划得来呀。”

  其间,她也找到过更赚钱的工作,但离开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她喜欢席殊四面大大的落地窗,满屋的书在玻璃的反射下绵延到窗外,让人仿佛置身无边的书海……

  2009年前后,网购和电子书逐渐普及,对实体书店产生冲击。向来以“高冷”面目出现的席殊,这次也不得不放低姿态,但一次比一次大的打折力度,依然无法让它摆脱颓势。最终,席殊不得不和寰宇、荷马这些散落在宁波大街小巷多年的实体书店一样,慢慢地淡出公众视野。

  英子利用多年在书店工作的资源,在淘宝上开了一家书店。结婚时,她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先生同意她开一家书店。这才有了“香樟树”,但小店刚开,就面临夭折。

  2010年初,英子怀孕了,早孕的强烈反应让她无力照顾书店,大家都劝她,把书店先放一放。

  英子也犹豫过,但是书店在她心里,和孩子一样重要,她舍不得放弃,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

  女儿樟樟的出生才是困难的开始。当时他们舍不得租房子,一家三口就挤在书架后面小小的空间里。

  做个优雅的母亲,一边带娃一边经营书店,让孩子在书香中长大。这只是天真的想象。现实是,往往有客人上门时,英子还在书架后手忙脚乱的哺乳;或者,正聊着天,婴儿的啼哭一声高过一声……

  尴尬和麻烦,总是这么具体且无处不在,再加上惨淡的营业额,在先生的催促下,她又一次萌生退意。

  2012年春节后,她把孩子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到书店经营中。但书店依旧没有起色。直到她遇到路小灯的团队,在跟踪拍摄的那些日子,她最好一天的营业额也只有96元。

  镜头记录下这些锁碎的点滴,英子的丈夫始终没有参与拍摄,直到最后一天才露面,聊了许多肺腑之言。路小灯完全理解他的苦衷:在异乡打拼不容易,宏图壮志在现实的齿轮里慢慢磨,渐渐面目模糊,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时候谈梦想显然太不切实际。

  在片尾,英子有一段话外音,“实体书店的消亡,也许是时代大势,只是依然想做逆风行走的人”。但她同样也听进去了路小灯的劝告:“放一放也好,放下不是放弃,是为了重生。”

  “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微电影《书店》面世后颇受好评,路小灯下定决心放弃做了8年的外贸,改行做制片人,并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新公司“乐天映画”。他之后的两部电影,主题几乎都是放弃和重生。

  第二个故事《梦的鼓点》里,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主人公老赵以一句“我要结婚了”来宣布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他那轻轻的一声:“梦想,能当饭吃么?”像极了英子关店时的神情。

  路小灯一直觉得遗憾,《书店》引发了关于民营书店生死存亡的全城热议,却没能给香樟树带来实质性的转机。虽然知名度提高了,人气旺了,英子也借势通过微博宣传,搞了几次活动,但营业额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最终只能放弃。

  路小灯当时去看过一次英子。那是2013年初,晚上下着大雪,整条街上只有“香樟树”一家店开着,孤独的灯光让他百感交集。

  有多少人,在一个让人难过的夜晚,在一场痛哭或宿醉后,决定放下梦想,走上一条安全的道路。“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剧中引用的这首北岛的诗,引起了许多人深深的共鸣。

  《梦的鼓点》说的是甬城本土音乐人的故事,类似老男孩的情节:十年前,怀揣音乐梦想的几个少年,想去参加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音乐节,可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放弃了。十年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们,得知该音乐节是最后一届的时候,梦想重新被点燃,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没日没夜地创作起来……

  这些故事中的原型,都有一个体面的身份:公务员、医生、银行白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平时看起成熟稳重、不苟言笑的人,曾经都是狂热的摇滚爱好者。

  在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工作的李大为,作为该片主演之一,在剧中饰演一个架子鼓手。他在学生时期组织过自己的乐队,有过自己的音乐梦,像剧中的老赵一样,最终因为生活,放弃了梦想。李大为说:“看完这个剧本,我的眼眶就湿了,立刻打电话给导演,告诉他这部微电影我来演。”

  剧中点燃他们梦想的,是微博红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飙。这位大学教授在10多年前也是一个披着长发、带着十字架耳钉的摇滚青年,在当时的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还有一档音乐节目《新音乐教室》。多年后,他欣然接受剧组邀请,本色出演。

  剧中的某个深夜,喝得酩酊大醉的李大为接到了何镇飙的邀请,去参加最后一届月湖音乐节,故事也因此展开……

  可因为经费所限,音乐节最终没有成功举办。庆幸的是,刚好有个学校举办晚会,他们同意在晚会前把搭好的舞台免费借给剧组,于是电影才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你是想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总有柳暗花明?”

  “哪里?”路小灯笑笑:“我只是记录,从来不讲道理。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他自己的事,谁都没有资格指手划脚。”

  “青春下半场”70后的集体回忆

  去年,《梦的鼓点》获得了宁波首届微电影大赛的银奖和最佳剧本奖。热闹了一阵后,剧中的每个人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

  很快,更热闹的巴西世界杯拉开帷幕。

  那场全世界的狂欢勾起了很多人的集体回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路小灯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座无虚席的赛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10多年前的富邦体育场,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火车头”移师宁波,当时的第一场比赛,3万余人的球场全场爆满,一票难求。据说,这是宁波历史上观众最多的一次比赛。

  那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路小灯还在读中学,每周最期待的莫过于周二下午买一份《体坛周报》,压在课本下偷偷地看。每到周末,他们会翻墙去西郊体育场踢球。

  因为这段70后的集体回忆,他们拍了一部叫做《青春下半场》的电影,讲的是那些已过而立之年甚至不惑之年,却还坚持在绿茵场上的业余球员的故事。导演采访了近百人,希望真实记录他们心底的声音。

  路小灯说,这部电影其实是为自己拍的。他一直想拍一部关于足球的电影。足球能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找回深藏的激情和永不服输的精神,还有一种叫做梦想的人生必需品。

  他在拍这些老男孩的梦想时,听到了英子回来的消息。

  离开书店后的英子,安安静静地相夫教子。一年后,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原来接手的人也打算放弃“香樟树”,她的心,又蠢蠢欲动了。

  “就像一个孩子,当年不得已放弃了她,现在有机会重新接回来,能不激动吗?”

  英子花了很多心思来说服家人,最终又收回了香樟树,通过发动书友会,提供借阅和简餐等形式,生意比之前总算有所起色。尽管前景如何还很难说,但英子还想试一试,否则不甘心。

  生活在继续,路小灯和他的伙伴们,也在继续寻找和记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