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 风靡大江南北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广场舞曲,今后将不再是一个社区一个跳法,而会有全国统一、编排科学的全新动作。23日,在国家体育总局举行的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发布会上,主办方宣布,将在全国推出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12套广场健身操舞优秀作品,并对其进行推广和培训。(3月24日《东南商报》) 统一推广可以,但不能强制 完全凭借草根力量而自编自导的广场舞,难以在健身指数上达到最优。于此语境下,国家体育总局能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通过征集专家意见、遴选优秀作品的方式对现有广场舞动作进行系统规范,政策善意值得肯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配以高度的包容之心,否则推广时可能引发民意反弹。 一方面,这是因为之前的广场舞基本上是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即便它看起来别扭,动作不规范,甚至违背科学健身理念,但毕竟是大家共同的心血。如果在推广统一广场舞的过程中,不顾及这些创作者的感受,不给他们一定的接受时间,那么可能引起跳舞者的反感。 另一方面,包容还应体现在尊重民众的自由选择上。统一编排的广场舞动作固然科学,但应看到,许多人跳广场舞,并非完全是冲着“健身”而来,他们不过是想借助这一平台,走出高楼里的封闭空间,到广场上去舒展一下疲劳的筋骨,或者与人交际。如果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接受一系列规范,或会伤害他们想要“任性”和“自由”的跳舞体验。 于此而言,相关部门在推广统一广场舞时,应给跳舞者充分的选择空间,既要尊重他们继续跳原来动作的权利,也应该保护他们跳规范动作的个体自由。否则,伸得过长的行政之手,只会在“统一”的范式下制造出更多的障碍横亘在彼此面前。 更需要指出的是,广场舞的生命力,在于它可以在不同时段任意填充内容。国家层面的广场舞动作虽是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编排而来,但如果单一的动作跳得太久,会引发民众的审美疲劳,激发反对情绪,进而在整体上消解广场舞的推广力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仍是要求我们在推广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并及时更新相应动作,否则,缺乏生命力的标准动作难以在民间生根发芽。张剑 怎么跳重要,在哪跳更重要 这些年来,广场舞看似热闹,但一直活在风口浪尖上,“高音炮大战广场舞”有之,冷嘲热讽更有之。体育总局对广场舞曲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广场舞已得到权力层面的认可,是对广场舞的正名。 脱离具体语境,我们很难对“广场舞冲突”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大妈们的“健身权”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一些居民的“安静权”也应该得到保证。“健身权”和“安静权”本来并不矛盾,并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关系,可在特定情况下,二者却可能形成冲突,关键就在于场地距离,距离远了会产生美,距离近了则制造矛盾。 现实中的“广场舞冲突”,基本上都是因为场地产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而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平方米。现实中,很多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文化健身需求十分强烈,但想找一个离家近、设施全、开放时间长的公共空间却很成问题。现在很多城市宁愿花大资金建设体育公园、豪华体育馆,却不愿围绕社区建设公共空间。 要避免“广场舞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12套广场舞将在全国统一推广,算是解决了广场舞健身的科学性问题,那么场地问题呢?据报道,出席此次发布会的体育总局群体司、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等相关官员表示,下一步,体育总局、文化部还将对广场健身操舞活动按照引导、扶持、规范的方针,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广场舞要“健康有序发展”,单单依靠改进舞蹈本身是无法做到的,若是公共文化建设薄弱,公共空间建设投入不足,大妈们跳广场舞还是会碰到各种掣肘,甚至可能发生冲突。 跳广场舞,怎么跳重要,在哪儿跳更重要。但愿这个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毛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