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在溪头荠菜花

  插图 章丽珍

  记者 陈也喆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这首《鹧鸪天》中描绘的,也许是荠菜最美的画面了。

  春分已过,清明未至,春雨绵绵,枝头的桃花李花打落在地。

  乡野溪头的荠菜却开了花,貌不惊人,一簇簇星星点点地开着。

  原来春意栖在荠菜花上。

  【戴朵荠菜花】

  周作人的回忆里,故乡是一句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荠菜与马兰头,本不是同根生。但它们像一对姐妹花,总是比肩接踵地出现在田头屋檐间。

  周作人说,马兰头后来被乡人拿去城里售卖,荠菜仍是一种野菜,需要自家去采。正如姊姊出嫁,妹妹仍待字闺中一样,也因此,荠菜保留了几分野趣与风雅。

  荠菜年糕,荠菜汤,荠菜春卷。荠菜能吃,还能当花戴。

  《西湖游览志》里说,三月三,上巳节那天,男女皆戴荠菜花。有句民谚:“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把荠菜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胸前,是女人的装饰。有人说荠菜花赛牡丹,那是因为人们看多了牡丹的艳丽雍容,反觉荠菜花小而白,别有一股清新。

  牡丹是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荠菜是漫步乡野、偶一回头瞥见的俏丽村姑。

  上了年纪的人说,把荠菜花放置于灶台上,蚂蚁一年都不上锅台。也许是荠菜花的清香,让蚂蚁不敢靠近。

  荠菜的清香,用汪曾祺的话说,吃的时候就像坐在河边,闻到新涨上来的春水气味。

  【等那心上人】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燕)尔新昏(婚),如兄如弟”。这是《诗经·谷风》里的句子。先秦的女子觉得荠菜甘甜,说明那时候的老百姓已经开始吃荠菜。

  初读感到奇怪,荠菜怎么会是甜的?

  细细想来,一来,现在的人吃多了山珍海味,已然品不出荠菜原初的微甘;二来,这甜是与心中的苦作对比。

  诗中那女子真是可怜。与丈夫相识于贫贱之时,辛劳操持,家境渐好,丈夫却抛弃了她,另觅新欢。她心里的苦,无法言说,只觉得苦菜甜,荠菜更是甘之若饴。

  跟她一样可怜的女子,还有王宝钏。

  王宝钏是才貌出众的相府千金,却爱上落魄书生薛平贵。为了跟他在一起,她不惜与父亲断绝关系,抛下衣食无忧的小姐生活,住进四面漏风的寒窑,只求一心一意,岁月静好。

  然而薛平贵并不是甘于平庸的男子。边境起了干戈,他便踏入戎马生涯,施展英雄抱负。这一别,竟是十八年。

  十八年里,倔强的王宝钏不食娘家送来的一米一粥,每天挖荠菜,吃荠菜,等着心上人归来。

  而那薛平贵却为了功名,跟西凉国的代战公主结了婚。等到他实现万里封侯的夙愿后,才决定去看看他的结发妻子王宝钏。

  那是个春天,薛平贵衣锦还乡,看到路边有个妇人,一身粗布短衣,正挎着篮子挖荠菜。等到他发现这正是自己的糟糠之妻后,两个人都呆住了。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从前那个美丽的少女已不再。

  最终,薛平贵把王宝钏接到自己府中。她与代战公主平起平坐,从此过上二女侍一夫的平静生活。

  戏曲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团圆结局,看戏的人喜悦地散了。

  故事还没完。王宝钏过了十八天荣华富贵日子后,就香消玉殒了。也许她的心,在看到夫君身边的公主之时,早已死了。

  【陆游的春思】

  陆游对荠菜的喜爱,从他的《剑南诗稿》中可窥一斑。

  荠菜当下饭,荠菜年糕,荠菜煮粥……老年陆游的饭桌上,总少不了荠菜。

  残雪初消,荠菜满园,陆游的眼睛都会发亮。在他眼里,荠菜羹比猪肉羊肉还鲜美,甚至到了“春来荠美忽忘归”的地步。

  陆游的《食荠诗》里写:“小着盐醯滋美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饮钵穷家话,妙绝何曾肯受人。”

  荠菜开花,其实已经老了。但陆游自有妙招,用盐和醋腌制荠菜,再稍微加点生姜与月桂,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妙绝何曾肯受人”,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陆游晚年如此喜爱荠菜,也许是借吃荠菜,勾起春日的情思。

  那年,也是一个吃荠菜的春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偶然重逢。

  他们曾是两小无猜的表兄妹,曾是琴瑟相和的恩爱夫妻,却被陆母棒打鸳鸯散,从此天各一方。

  七年后的春天,命运安排他们相遇。旧情人相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唐琬为陆游安排酒肴,红润酥腻的纤手为他斟上满杯,身旁却坐着再嫁夫君。

  陆游悲从中来,乘醉吟赋一首《钗头凤》,信笔挥毫在沈园的壁墙上。

  满城春色,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泪痕湿透,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荠菜一茬一茬地年年生长。

  【有味外之美】

  丰子恺有一幅漫画《挑荠菜》,画的正是乡间挖荠菜的情景。

  杨柳依依下,篮子放一边,母亲带着女儿们去田边采荠菜。妹妹认真地埋头采摘,姐姐顾盼着身边的春色。她们挑荠菜的身影,是行人眼中的春天景致。

  宁波人挖荠菜,也算是踏青的一种。挖荠菜时得带着根,这样才新鲜。

  苏东坡也常去麦田挖荠菜。他称荠菜是“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

  文人的意趣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

  苏东坡还创造了一道菜,就是把荠菜、米、萝卜一起熬成粥,名曰“东坡羹”。

  他一边尝着自制的东坡羹,一边给友人写信吹嘘:你要是吃了我的东坡羹呀,山珍海味都不想吃了。

  范仲淹更夸张,他专门为荠菜作了《赋荠》,其中有一句:“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徴。”

  吃荠菜还能品出丝竹管弦之乐,真是附足了风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