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丈夫许国当如此
丹青难写是精神

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当代价值研讨会昨召开

  这座雕塑,表现了年轻的县令王安石带领鄞县百姓治理东钱湖的情景。
  王安石像

  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成为了鄞县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

  他初到鄞县时,写下了“海上神仙窟,分明作画图。山云连太白,溪水落东湖”的诗句赞美东钱湖美景。

  年纪轻轻的他,在鄞县这块土地上,不但留下了令人赞叹的诗篇,还施展着胸怀天下的治世韬略。

  昨日,光明日报社和鄞州区委联合主办的“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当代价值研讨会”在鄞州举办。这是国内首个就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进行的专业研讨。

  记 者 陈也喆 通讯员 续大治 俞 岚

  王安石的很多变革是从鄞县起步的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邓小南说,王安石是一个身体力行尽职尽责的官员,而且是一个有想法和魄力的地方官。王安石的很多变革实践和他的经历思想都是从鄞县起步的。

  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王安石就是这种有天下襟怀,忧国忧民的官员。且不因他自己很有才干自负,而是对老百姓的疾苦看得非常重。这就是“不以才自负而服民之疾”。

  很有意思的是,王安石不光把他的想法呈现在公文报告里,他还写信给上级的长官,催促上级长官去督办。一般上级会向下级督办,而他作为下级竟然会催上级做事。这样一种不顾身份地位为国的精神,超越了地方官的行事主旨。这个精神在那个时代非常难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说,当时王安石到鄞县来当知县,政绩非常突出,名声也很好。当时的制度是,进士高科的人,在地方经过一定历练以后,可以去管阁任职。管阁是当时的储才之地,如果进管阁的话,会晋升得非常快。然而,王安石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他一直要求在地方任职。好多次朝廷想用他,他却总是希望到基层去工作。宋人有一种说法,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政策都是他在鄞县政策的扩大版。

  鄞县史上第一个学校是王安石创办的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邦伟说,王安石在鄞县施政有两个贡献,一是关注民生,鄞县地区的旱灾是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他把兴修水利作为第一要务。他还创办了鄞县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校。

  第二,他始终注重廉政建设,王安石的个人生活作风很廉洁,到了不修边幅的程度,甚至被别人误认为是衙门跑腿的。在奖惩制度上,他总是惩处行贿受贿的官员,而提拔廉洁的官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说,王安石不仅仅是宋朝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很大程度上,他也是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游彪说,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安石当时在鄞县的时候非常年轻。现在我们的官员不经历一定的沉淀,不到一定的年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就达不到相应的高度。而王安石当时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能够在县太爷的位子上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十分了不起的。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果说,王安石县政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他的仕宦生涯的精神。用王安石的两句话说就是“丈夫许国当如此,丹青难写是精神”。虽然他在鄞县为官不过短短的三年,但是这三年时间的确体现了他务实的作风和强烈的使命感。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