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桑洲镇是宁波市欠发达乡镇之一,全镇2.5万人口,下辖23个行政村,以山区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全镇1.6万余青壮劳动力就业结构主要以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篾匠为主。 为了带领农民致富,桑洲成校从实际出发,通过“一叶”“一嫂”技能特色培训,为农民开辟致富门路。茶园从每亩收入1000元提高到每亩4000元,年均收入超出3200万元;全镇520多名月嫂(包括家政人员)年均创收超过2000多万元,成为该镇劳动力收入新来源。 吴 彦 王家法 “一叶”实现茶农致富梦 一张桌子,一把紫砂壶,一副茶盘,桌上放着茶盅、品茗杯、闻香杯等茶具。在刚刚结束的第12届宁海桑洲品茶节上,30名桑洲镇农民比拼茶艺。纯熟的技艺赢得了游客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30名学员都从桑洲成校茶艺班毕业。在一旁观赛的桑洲成校校长娄东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不断地朝他们竖起大拇指。 桑洲镇许多农民靠种茶叶为生。初到成校,娄东升发现,老茶园虽然品种多,但是产量低,品优茶少,卖不出好价钱。于是,娄东升一心想帮助茶农种出名优茶。 2006年,通过申请宁波市市级农科教项目“生态示范茶园及加工技术的推广”,娄东升把荒山开发建设成了80亩的“生态示范茶园”,并建成6个标准茶叶加工厂房。创设了茶叶加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针对茶农的加工制作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作坊式生产、粗加工阶段的情况,娄东升花了10多万元,买来4套制茶机器,教农民加工茶叶。为了凑足这笔钱,娄东升到当时的农村互助汇借钱,钱不够就自己掏腰包。 一切准备就绪时,茶农们却还是不愿意来。“他们觉得炒茶叶自己干了好多年,哪里还需要学习嘛。”娄东升说,只好让学校的成教干部挨个上门请。 茶叶加工技能培训班里,来讲课的是宁海县高级茶叶农艺师陈洋珠,他向茶农们详细地传授茶叶种植与加工理论。第二年,参加培训的茶农,乌龙早茶的价格从10元每500克提高到了100元每500克。茶农们在欣喜的同时,对娄东升更加信任了,对培训更感兴趣了。 如今,有198人获得宁海县劳动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桑洲镇第一批新型科技茶农。茶农的8000亩茶园从原来的每亩收入1000元提高到现在每亩4000元,年均收入超出3200万元 于此同时,学校还帮助农民上网拓展茶叶的销售渠道。在淘宝网开了网店“桑洲本地人”,由专人管理,帮助农民销售茶、红米、菜籽油等农产品。“如果先期的效果不错,我们再把经验传授给农民。帮扶桑洲茶农向知识型、专业型、职业型新型茶农转变。”娄东升说。 “一嫂”走出桑洲打品牌 2010年,月嫂行业才刚刚兴起,因其工作累、社会地位低,许多妇女并不愿意入行。娄东升却看到了月嫂市场的前景。当年,桑洲成校“桑洲月嫂”第一期开班了。32名学员中,有22人是学校上门动员来参加的。 学校开发了《桑洲月嫂》校本教材与视频软件,聘请宁海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授课,学习《母婴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 培训班结业后,宁波蓝孚家政公司立刻闻讯而来,与部分学员签订了就业协议,工资在每月3500元左右。此时,有的学员因为工资低心中有所抱怨。娄东升安慰说:“你就坚持干下去准没错。” 葛水仙是桑洲镇的农妇,结业时拿到了月嫂合格证,还自己考上了育婴师。去年一年就做了七八个单子。“月嫂培训彻底改善了我家的经济条件,我今年上半年都订满了。”她说。 学校还通过对获得月嫂专业证的学员进行走访、反馈、征求客户意见,评比年度“五好月嫂”、“特长月嫂”,并进行奖励。对不良月嫂进行摘牌,重新培训。 目前,学校已培训了560多名月嫂,273名学员获得国家级育婴师资格证书,100%就业。“她们的月薪在8000元以上,有的超过了一万元。”娄东升说,如今,不少天台、新昌、三门等地的妇女也慕名而来学习。 下一步,学校打算建立月嫂网站,既展示月嫂服务视频,便于学员们互相学习,又为月嫂们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