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肖华和梁辉母子的合影。 |
|
2005年6月21日,曹肖华和邱鹏程到烈士墓前祭奠、献花。 |
(上接01版) 抗日战争开始后,南方红军改编为新四军,邱子华担任三支队五团特派员。在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他率领身边的18名战士,趁夜从敌人的封锁空隙中冲出重围,在十分艰险的情况下,辗转一个多月,回到苏中根据地。后来,他受到了新四军军部的嘉奖。 1942年春,邱子华在华中局党校学习时与在该校任出纳的曹炎相识。曹炎那时才18岁,但已是一名党员了。她是从新四军盐城抗大五分校毕业后被分到党校工作的。他们经组织牵线后结婚。 邱子明见证了他们的婚礼。那时,党校在盐城汪朱集,邱子明将自己身上仅有的20元法币拿出来,办了一桌酒席,请了几位老战友。曹炎还亲自动手烧了六七个菜。此后,夫妻俩调到一师二旅工作,邱子明任一师二旅锄奸科科长,曹炎任会计。1943年,邱子明调任茅山专署公安局局长,曹炎调到茅山地委工作。邱子明在一次布置反敌伪“扫荡”“清乡”的工作途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右手残疾。 1944年7月,邱子明夫妇奉命调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工作。当时,他们背着只有四个月大的女儿,长途跋涉,闯过敌伪封锁线,渡过杭州湾,直到9月初,才抵达四明山。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更困难、更危险,但在邱子明的不懈努力下,很快打开了浙东锄奸工作新局面。 1945年2月22日,在上虞城解围战中,邱子明身先士卒,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邱子明的牺牲也让浙东根据地的军民震动和悲伤。 上虞城解围战打了个大胜仗,受到苏浙军区司令部嘉奖。在四明山浙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余姚梁弄镇,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新四军浙东纵队,为邱子明举行了追悼大会,有400多人参加。挽联上写着“十六年来献身革命著勋绩,四明山上锄奸抗日勒英名”。 新四军浙东纵队何克希司令、谭启龙政委、刘亨云参谋长等,都出席追悼大会并讲话。新四军浙东纵队的机关报《战斗报》还出版了四个整版的《追悼邱子华同志特辑》。邱子华的灵柩下葬于四明山梁弄后杨岙山坡上,墓碑上刻着何克希司令的亲笔题字:“一个忠诚于革命与人民解放事业的共产党员”。 如今,墓碑上刻着的这一行题字,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熠熠生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后杨岙的党员和民兵为了保护邱子华的坟墓不被敌人破坏,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夜将他的墓碑秘密转移,覆土珍藏。直至解放后,老区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又在墓地原址重新竖起了这块烈士墓碑。 4 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 养父梁辉壮烈牺牲 肖华的养父梁辉,是余姚人。1921年出生,1948年11月牺牲。他的家在四明山梁弄镇一个叫邱家湾的小山村里,肖华在他家生活了四年之久。 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此时,曹炎在浙东纵队政治部任审计工作,刚产下遗腹子,正在坐月子,但她义无反顾地随部队北上,奔赴山东,将一岁半大的肖华和未满月的妹妹留在了四明山。肖华和妹妹由当地组织安排,分别寄养在余姚、慈溪两地的农户家中。 1945年年底,梁辉受组织委托,亲自将肖华从农户家中抱回自己家,交到他的母亲手中,嘱她好好抚养新四军烈士遗孤。肖华回忆说:“当我学说话第一声会叫爸爸时,那个人就是梁辉。他的母亲,我一直叫奶奶。” 梁辉的名字在四明山很响亮。他原名邱国森,参加革命以后才改名为梁辉。1942年,新四军三五支队来到四明山,梁辉积极参加民兵、农会组织,协助民运工作队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还担任了民兵队长。1943年入党。1945年9月下旬,新四军北撤后,梁辉受命留下来坚持斗争,担任中共梁弄区委书记、中共姚虞县委委员。由于蒋介石曾多次电令要清剿四明山的“共匪”,还派了重兵把守。因此,斗争环境极端艰苦险恶。 1948年11月3日,由于一伪保长告密,梁辉在执行任务途径箬岙村时,遭敌伏击。他指挥同志们沉着应战,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后来,梁辉身上多处负伤,几名队员也已牺牲,弹药又所剩无几,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梁辉果断命令大家向桃花岭方向转移,而他自己却将身上随带的文件烧掉,掩护同志们撤退。他坚持着向敌人打出了最后几颗子弹,随即将短枪拆散、将机件丢向四处,然后使尽全力,迎着敌人走去,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在梁辉当年的牺牲地建立了纪念碑。虽然,梁辉生前未曾留下过一张照片,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里也只有他的画像,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梁辉镇”、“梁辉水库”,仍在传颂着一个英雄的故事。 5 6岁时妈妈在 “四明山奶奶”家找到她 梁辉的母亲、肖华的“四明山奶奶”,在梁辉牺牲后没有悲悲戚戚、怨天尤人,而是怀着对儿子的思念、对敌人的仇恨,更执着地支持革命。她的家仍然是革命的联络点,她一如既往地为同志们望风、做饭、传递消息,更尽心地抚养烈士遗孤成长,大家都尊称她为“革命的母亲”。 全国解放后,部队特地为曹炎安排了假期。于是,曹炎在1949年年底从上海出发,又来到浙东四明山,首先,她来到邱子华烈士的墓地前祭奠,告慰丈夫的英灵。接着,开始寻找大女儿肖华和小女儿。在当地党组织、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她很快就找到了肖华,她看着眼前快满六岁的大女儿,个头长得比同龄孩子高,身体既结实又健康,而且脸庞长得特别像父亲,心中乐开了花。同时,又对养育女儿的四明山革命老区人民充满敬重和感恩。接着,她又满怀希望地寻找小女儿,但经多方查找,都未能找到。只能带着大女儿回上海。 当时,曹炎到邱家湾来接已6岁的女儿肖华时,肖华已不认识妈妈了。离别的那天,奶奶亲自送她们到上虞乘船,肖华哭闹着不肯离去,奶奶回到家后,因思虑过度三天都起不了床。 1967年1月,肖华首次重返四明山邱家湾,与乡亲们一起过春节。肖华说:“那次,我是一路问着找到邱家湾的。”奶奶听说肖华回来了,于是,喊着她给肖华起的小名“毛毛”,亲热地将她拉入怀中。肖华说:“以前,我在梦里常常见到一间房子,它是朝东的,而它周围房子都是朝南的……那一次,我到奶奶家一看,原来我在梦里常常见到的就是奶奶的家。” 肖华参加工作以后,常去四明山邱家湾看望奶奶,同奶奶住一个屋,睡一张床,甚至钻到奶奶的被窝里,虽然不是亲祖孙,却是十分亲。奶奶1974年5月去世。 6 与继父从陌生到理解 超越血缘之爱 1949年年底,6岁的肖华被接到上海后,就感觉自己回到了一个有爸爸、有妈妈的完整的家里。 肖华的爸爸就是她的继父王晓峰,浙江奉化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他和另外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朱洪山、陈亨炯)决心投奔延安。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于1937年11月才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动员他们去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学兵队,从此,他投身革命。 1938年5月,王晓峰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兵队毕业后,他到南昌新四军报到,被分配在新四军一支队工作。他与曹炎是在山东华野一纵九兵团教导团时认识的。当时,王晓峰任教导团政治处主任,曹炎任教导团组织干事、指导员。他们都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全国解放以后他们结婚。后来,王晓峰又参加了抗美援朝。 肖华刚到上海时,住在保育院和学校,而王晓峰在浙江工作,但只要王晓峰回到上海的家,她就会黏着他,让他带她去看电影、讲故事,特别有耐心。1951年以后,肖华陆续有了弟弟和两个妹妹,但她觉得王晓峰爸爸对她的关爱更胜过对弟妹们。 当1959年夏,肖华得知这位爸爸不是亲生父亲时,她对爸爸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隔阂。甚至连爸爸都不叫了,还曾一度自行改姓……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好多年。而在浙江工作的爸爸却拿起了笔,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给她讲了许多的人生道理,而且在每封信的最后都会署上“你的爸爸 晓峰”。 爸爸在一封信中曾这样教导她:“肖华,要牢牢记住自己是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是革命的后代,要继承与发扬革命的精神。你是生在革命队伍里,长在革命家庭里,决不能忘记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党与人民对你的期望,父母大伯对你的期望,还有你寄养在浙东时代的奶奶大娘对你的期望,广大革命先辈对你的期望,你决不能辜负了他们的心。这些话过去很少与你谈,因你还年幼,很多事情还不懂,今天你长大了,更懂事了,应该懂得。一定要好好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又红、又专、又健的时代青年。”爸爸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没写过什么信,也没倾注过那么多的精力。 这期间,妈妈又趁她在四明山奶奶家中之际,于1967年2月2日也给她寄来了一封长信,袒露了她的肺腑之言:“往事重提,总使我心酸悲痛……关于你父亲坟墓的问题,一切由当地政府处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光荣地牺牲了,当地的党组织、当地的人民会关心他、纪念他的。作为一个烈士的家属不需要提什么要求。在当地牺牲,坟立在当地,这样对下一代更有教育意义……” “至于姓邱还是姓曹的问题,你现在已是个大学生了,而且已经是一个中共预备党员,政治上已经成熟了,你自己可以决定。但如果你要征求我的意见的话,我认为: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子华、晓峰在内),孩子是为国家培养的,没有什么宗族、血统的封建一套,因此你是姓邱还是姓曹,不影响你继承先烈的事业,也不影响我们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以致牺牲生命的决心。至于纪念的问题,当时我就考虑到了。肖华就是为了纪念你父亲而起的。当时我不准备要你姓曹,就取肖华两字,但后来华东保育院的同志说:肖华太多了,军委政治部主任不也叫肖华吗?这样我又想姓妈妈的姓,名字起纪念爸爸的,这不也可以吗?因此,从1949年年底把你从余姚带到上海来时,就用了曹肖华这个名字……” 爸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她幡然醒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懂事了,非常珍惜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父女之情。特别是在爸爸从20军调到上海警备区工作之后,全家人在一起生活,更深切地享受着爸爸对她的挚爱。 1999年9月,她的爸爸王晓峰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7 深情怀念亲人 多次回余姚扫墓 肖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直到退休,如今仍居住在上海。但是,自从她知道自己的经历后,她常常会到余姚来。即使在“四明山奶奶”去世后,她也这样坚持着。至今她与奶奶的亲孙子、梁辉的儿子邱鹏程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年,他与肖华一起由奶奶带着。 2005年9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由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宁波新四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红色的记忆》音乐歌会上,肖华叙述了四明山革命人民保护烈士墓碑、抚养烈士遗孤的感人故事,紧接着由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的一位女同志,配唱了一首《父老乡亲》的歌。歌词中有这样几句;“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一声声喊我乳名。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啊,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这首歌与肖华的人生故事如此地契合,使会场气氛达到高潮,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人们给予的评语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今年4月12日,肖华将再次回到四明山,怀念亲人,祭扫亲人的墓地。肖华说:“我的根深深地扎在四明山,是四明山的水土养育了我,浙东老区人民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疼爱我、养育我、保护我的梁辉爸爸、四明山奶奶和邱家湾的父老乡亲。现在我每次回到四明山,都要祭扫梁辉爸爸、四明山奶奶和我父亲的墓地;瞻仰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看望邱家湾的父老乡亲。” (感谢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对此文写作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