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冈神话不再非教育理念之胜

  ●观点1+N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相继出台,黄冈中学开始走下“神坛”: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而近十年间黄冈市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4月6日《长江商报》) 

  如果不是媒体提醒,恐怕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那个曾经辉煌多年的黄冈中学,已渐趋平凡。关于此事,自然会有各方解读。譬如不少人认为,黄冈神话不再,或许预示着应试教育观念的式微与教育资源分配的更趋平衡,未尝不是好事。但倘若对此条分缕析,就不难发现,它未必蕴藏了太多值得欣喜的变化。

  在分析黄冈变化的原因之前,首先必须承认,它依然是黄冈当地最好的中学。仅以2013年和2014年为例,高考北大清华的录取人数依然在10人以上,这一数字或较之于黄冈当年的鼎盛时期显得落寞,但仍令全国大多数中学黯然失色。

  2002年开始,高考全国统一试卷模式开始打破,黄冈中学在制卷上的巨大话语权优势被削弱;新教改之后,黄冈所在地区未纳入教改试点范围,被诸多先试点地区后来居上;近年来,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大大影响了黄冈在奥赛上的传统强势;因为缺钱,优质生源和优秀老师被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挖走……这些外部因素,加上新校区扩建,带来的负债压力和扩招对于优质生源的稀释等内部原因,共同促使黄冈渐渐走上“平凡之路”。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黄冈神话的缔造,不过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的异常付出,加上各种教育资源高度聚集后所形成的升学率井喷现象。可以说,黄冈中学之兴与衰,都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资源聚集和高考政策的变化,其间并无太多的教育内核之变。

  揆诸现实,黄冈跌下神坛,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却未随之去魅。也就是说,黄冈并非是被一种更加开放与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所打败。比如,近年来大有昔日黄冈之风貌的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不过是在异地复制了黄冈模式。因此,黄冈的兴衰之变,无关教育理念的胜利,只不过是教育资源重新洗牌下的必然结果。

  那么,既然传统优势不再,黄冈中学又该如何重复荣光?当地提出的重振教育雄风计划,或许会让人失望:譬如提出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并举全市之力支持黄冈中学的品牌发展。不难看到,这种复兴计划无关于教育规律的重新探索,只是以行政力量试图让资源重新向黄冈中学聚集。黄冈神话能否再现,另当别论,但这背后所展现出的急功近利与政绩考量,却显而易见,可能带来的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更应被警惕。

  黄冈神话的幻灭,不值得叹息,也不必过度赋义,反倒是黄冈模式依然风光十足,真正值得审视与反思。朱昌俊 

  落寞的黄冈

  如今不该

  被冷嘲热讽

  回想当初的黄冈中学,曾经粉丝无数,黄冈试卷更是成了许多人的青春回忆。而今,黄冈中学步下“神坛”,在舆论场却招致冷嘲热讽。

  在许多人看来,黄冈模式代表了一种落后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言以概之,就是“苦”———“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但要看到,在应试教育下这么做的何止黄冈中学?即便稍好一点,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至于黄冈中学曾在应试教育中如鱼得水,也需辩证看待。任何一种机制,都有自己的优胜者和失败者,只要是不违反规则,就不应否认优胜者的努力和付出。若是因反对应试教育而把矛头指向黄冈中学,岂不是“奖懒罚勤”?我们可以不认可黄冈模式,但不能否认黄冈学生和老师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否认黄冈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当然,这并非是为应试教育鼓与吹,应试教育之害如今已众所周知。而是说,黄冈中学只是应试教育的胜出者,而非应试教育的缔造者,如果没有应试教育,何尝会有黄冈神话?总而言之,不能让黄冈中学为整个教育体制背黑锅。毛建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