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0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时代不该有
“证明我妈是我妈”

  北京市民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陈先生在北京的户口簿,只显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要开证明只能到江西老家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最终这一难题的解决,还是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他妈就是他妈了。(4月8日《人民日报》) 

  奇葩证明可谓多矣,但看到“该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依然让人错愕。很多网友因此开始追忆“曾经一起开过的奇葩证明”。或许,奇葩证明未必常有,证明之痛却是常态,即便普通的证明,许多人也会碰到难处。

  许多去过政府部门办事的人,会有一个感慨:办什么事都要有证明,没有证明几乎寸步难行。可对政府部门来说,你上班他上班,你休息他休息,好不容易请一天假,排到了队,问题又出现了:证件不齐,情况变化,很多时候还要“以此证明证明彼证明”。在这方面,根本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如果家住外地,更有可能“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办证明”。要证明你爸是你爸,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面对各种各样的证明,你只能感慨,“我们都是有证明的人”。

  不能说所有的证明,都没有必要,问题是这些证明难道都必须“亲历亲为”吗?

  今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也一再呼吁全社会要有互联网思维,并且还有不少推动措施。说得好也应该做得好,政府部门为什么不做互联网的先行先试者?方便、共享是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之一,政府部门应该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公共信息库,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联网操作。比如说需要办一件事,就认准一个部门;需要哪些证明材料,通过这个部门直接登录信息库,何需公民东奔西走?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也启示我们,面对简政放权,一方面要立足于“减”,一些证明能减则减,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通”,打破各地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实现公民基本情况的共享,解决证明难办问题。果能如此,许多证明也就不必开了,即使有些证明奇葩,那也不要紧,反正能够资源共享,不需要来回奔波。

  互联网时代,不该有“证明我妈是我妈”。事情的背后,既有着理念问题,还可能有利益问题。据称,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必开证明了。60元到底交给了谁?这里面掺杂的就是利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要让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让政府成为先行先试者,不仅需要一场思维风暴,更需要一场改革风暴,一些利益链条必须打破。乔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