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脏病、尤其是心肌梗塞这类严重疾病,有些人就觉得一定要吃好,喝好,养好,恨不得天天在床上躺着不动,其实这是一个极大误区,如果真是这样反而会增加猝死风险。有数据显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患者即使经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4年累积死亡率仍高达22.6%。 为了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质量,提高生存率,市第二医院在我市首开心脏康复中心,包括心内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师在内的多学科联合团队,他们会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记者 鲍云洁 通讯员 郑轲 正确康复治疗 可使猝死风险 降低45% 59岁的王女士3年前曾接受过心脏搭桥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是这么年轻就有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让她背上了不小的心里包袱。“以前还蛮喜欢到处走走,出去跳跳舞,自从动了手术后,怕太激烈运动心脏吃不消,于是就很少出去活动了。” 每天枯坐家中,无所事事,这样时间一长,王女士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人变得焦虑,成天愁眉苦脸,也因此常常感到胸闷,由于长期不运动,活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就觉得气急,甚至于连走路都没力气,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前不久,她就因为胸口闷痛,再次被送进医院。 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冯蓓莉告诉记者,王女士术后虽然十分小心,但方法不当,长期躺着不动不仅不能有效保护脆弱的心脏,反而加重其疾病再发作的风险,再加上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又减少了和外界的接触,王女士开始显现出轻度焦虑的情绪,这对心脏康复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哪怕是重症患者,我们也会在术后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合适的运动训练强度和方法,并结合饮食和用药指导、心理调整、戒烟指导,帮助其进行全方位的心脏康复训练。”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冠心病介入手术就已高达45万多例,但术后如何进行心脏康复,却付之阙如。《急性冠脉事件全球注册研究》中国数据表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患者即使经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4年累积死亡率仍高达22.6%,其中50%死于再发心肌梗死,反复住院和再次重建治疗率达25%。而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可使一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8%。 长期背着心理包袱 对“养心”很不利 在康复门诊,医生为王女士全面评估了心肺功能、运动能力、营养状况和心理情况,并根据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制定了一系列运动康复项目。 因为住院的便利,王女士连续三天都在心内科病房接受康复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天,王女士在功率自行车上运动15分钟,就已经踩不动了,但是到了第二天,她的运动耐量就明显提高,运动时间、阻力都有所增加。第三天,王女士一共进行了30分钟的运动,阻力也增加到了5。“在康复师的检测下进行运动,打消了她害怕‘动出问题’的顾虑。长期背着心理包袱,抑郁的精神状态对病情不利,而经过反复几次运动,也让王女士建立起了信心。”冯蓓莉说。 同时,营养师也针对她的情况给予了详尽的饮食辅导,使其走出了饮食不当的误区;心理师在给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后发现她有轻度焦虑的情况,给予了患者心理疏导和药物辅助治疗。这一系列的治疗使王女士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患者可以带着 “运动处方”回家 因为家住慈溪,即将出院的王女士不能长期到医院接受运动康复,那么,怎么指导她在家自行开展运动锻炼呢?市第二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专门为王女士量身定制了一份运动处方。这份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从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频度、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来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运动。“王女士在三次运动康复之后信心大增,又想去跳广场舞。但是广场舞对于患者来说,还是过于激烈,我们在处方中推荐患者进行慢步走、功率自行车、阻力运动。”至于运动强度,冯医生在运动处方中建议王女士在运动时稍稍感到疲劳即可,当然运动处方也给出了更为精确的数据,如运动靶心率,这就需要患者购买一个心率表,运动时自我检测。 “其实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是建议患者能到医院接受一个疗程的运动康复。而像王女士这样,则带着运动处方回家运动,一个月后再复诊检测,以便康复师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运动方案等。”冯医生提到。 当然,心脏康复以运动为核心,但不仅仅是运动,它还包括药物饮食的调整,戒烟、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健康心理的恢复,患者还要学会疾病的自我管理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因此,心脏康复强调的是整体治疗,既是康复也是预防和治疗,不应在大病发生了才想起康复,对于那些虽然还没有心血管疾病但已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及早参加康复治疗,避免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