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3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自主招生
可否允许
官员推荐?

漫画 陶小莫

  ●今日聚焦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公示了2015年自主招生入围复试名单,根据人大公示名单统计,超六成通过初审的考生,都有自己的推荐人或推荐单位。这些推荐人中,除以往经常出现的中学校长、老师外,还多了不少来自中国社科院、北大、人大、清华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甚至还有官员。(4月28日《新京报》) 

  官员推荐别又成招生加分项目

  人大并未强制要求考生提供推荐材料,却仍有逾六成的考生有推荐人,其中不乏专家、官员,原因想来也很简单,有了这些堪称名流、精英人士的举荐,自己报考名校就多加了一道保险,多了一分胜算。

  问题是,谁来确保这些专家、官员推荐的真实性?如果被这些推荐人举荐的考生名不副实,那么高校的自主招生推荐制度,完全有可能异化为另一种弄虚作假的“加分项目”,而一些高考加分项沦为招生腐败的温床,早已为人所诟病。

  高校自主招生将推荐作为遴选人才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即推荐人对被推荐学生的学业、品德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因而更会将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推荐给高校。但另一方面,正由于推荐人的主观评判意味过浓,有时对考生的评判会失于偏颇不说,更给一些人徇私舞弊开辟了一条捷径。

  一般说来,唯有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者的子女,因其父母人脉广泛,才具有得到名流、官员推荐上名校的条件,普通人家的孩子,是难以得到其青睐的。这样的推荐,与其说是在拼才学、拼品德,不如说就是在拼爹、拼关系,又有何公平可言?如果有人为了子女能得到这块“敲门砖”而与某位专家或官员做交易,花钱买推荐,只能使招生腐败增添一个新变种。

  平心而论,推荐制度本身并不坏。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来确保自主招生推荐的公正,让推荐人唯才是举。教育部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需实名提供推荐材料,并对真实性负责,人民大学告知推荐人,学校有权公开其姓名和身份,接受社会监督,这些要求和举措对于维护推荐制度的公平是必要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若是推荐不实,推荐者的责任如何追究?如果推荐属实,会多大程度影响录取几率,平民子弟的入学机会又如何得到公平保障?

  屈正州 

  官员推荐考生未必就是坏事

  记者报道该新闻时,提到了这样的案例:北京的陈同学,除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金轩推荐外,更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的一官员支持。为此,许多网友质疑存在猫腻,大家不明白,在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荐中,官员凑什么热闹?

  这样的判断其实是一种过敏。既然自主招生没有严格规定推荐者的资格,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推荐自己中意的考生。只是相对而言,专家、学者、教授的说服力更强一些,推荐的内容与其研究领域,以及高校招生更接近一些,所以才会被默认为恰当的推荐者。事实上,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充当考生的推荐者,只要他们的推荐有理有据。所以,在未看到详细推荐内容的情况下,匆忙地对官员推荐进行质疑,无疑有些武断。

  换一个角度看,官员可以推荐考生其实是进步。自主招生推荐制的关键是公开:

  首先,是机会公开。要避免推荐资格成为少数人的独享资源或是特权,推荐者越开放越好,推荐的平台越多越好,这可以让更多考生获得推荐的机会,保障推荐机会的平等。

  其次,是材料公开。不仅考生的材料要公开,附带着连推荐者的材料也要公开。一些推荐者之所以不珍惜自己的荣誉和身份,很重要的原因是,材料不会公开,处罚也不存在;所以,他们才能有恃无恐。因此,在公开考生材料时,也应该把推荐者的信息予以公布,并在发生问题后,追究相关责任。

  有人担心,官员成为自主招生推荐者会存在内幕。其实,任何人的推荐都可能存在内幕。专家、学者、教授的素养未必就天生高,尤其是在缺少制约的情境下。关键的问题不是质疑推荐者的身份,而是应该严格公开的制度。只要有制度保障,推荐者的身份越多样,推荐制就越来越名副其实。李劭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