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口全景 |
|
碶闸街咸塘街口 |
|
1991年10月解放路与中山路口 |
|
1987年原儿童公园大门 |
|
旧江厦街 |
|
1982年的江厦街 |
“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是老宁波人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这里的“江厦”,指的就是现在海曙区的江厦街一带。这条从东到西、长度不过五六百米的街巷,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是宁波城中最喧嚣繁华的地段,商业极其发达,钱庄林立,每当傍晚打烊时,银元叮当的声音在整条街回响。 近日,海曙区政协编辑出版了《海曙变迁———海曙区建区三十周年新旧照片对比图集》,全书共134页、15万字,选取了66个带有显著海曙烙印的地点,用大量文史资料结合原住地市民的记忆回望,将三十年来这个区域里的逸闻旧事和城市变迁娓娓道来。 记者 林旻 通讯员 朱尹莹 重现难以想象的昔日盛景 “有一些场景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比如在这张拍摄于1982年的老照片上,还能看到很多小渔船和小货船直接停靠在江厦街东面的江边。很多宁波城郊甚至外地的小商贩从这里上岸、交易。如果放在古时,‘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的‘港’指的便是这个地方。”唐宋时期,明州港已经对外开放,到了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两浙路市舶司从杭州移到明州定海(今镇海),宁波成为了通往南亚、中东、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开赴日本、高丽的商船也大多从这里出发,那时在灵桥门旁还设有专门接待商人的来远门。 《海曙变迁》的主编贾亚炜,曾主持出版《甬城老字号》《甬城街巷》等文史书籍,在宁波待了三十余年,他对城市的街头巷尾感情颇深。“老照片上的江厦桥当时还是浮桥,据拍摄者介绍,由于受拍摄器材的限制,这张全景照是用五张照片拼接而成的。”1982年的宁波,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已经拉开帷幕,江厦街西侧的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店、第一百货商店、五金交电大楼等已经建成,江厦公园还没开始建造,沿街大多为建材、渔具、餐饮、日杂品等小商店。而在新近拍摄的江厦全景图上,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店等建筑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连当年的拍摄地后塘街也成了后塘公园。 在一些老照片中,还能看到已经消失在城市版图上的滨江干水产市场、灵桥西街心花坛、大世界农贸市场、解放路久久天桥等曾经对宁波人影响重大的建筑物。 共同的参照物和似曾相识的情感 书中的132幅照片中,66幅为新照片,66幅为老照片,老照片大部分由余德富、潘行正等拍摄,部分从社会征集而得。“我们收到了几百张老照片,但是有一些很不错的照片不得不放弃。入选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新旧两张照片一定要有共同的参照物,再者,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选定老照片后,摄影团队再根据画面去寻找相似的角度,比如在拍摄天一广场旧址这张对比新照时,就让大家颇费周折。 “这个区域里汇聚了最多的宁波本地人,三教九流都有,生活气息非常浓郁。”1990年左右,贾亚炜住在英烈街上,为了抄近路去位于广场中央地带的市场里买东西,几乎每天都要在分布密集的老屋里穿堂走巷,被当时的小伙伴们笑称为“地道战”。 去年,当贾亚炜站在老照片的拍摄地———大梁街5号的居民楼楼顶拍摄新照片时,眼前的天一广场区域已经脱胎换骨,从破旧的老城区变成现在的城市客厅,只是仍有一些痕迹在贾亚炜脑海中挥之不去,比如开明街一带曾是宁波最老底子的“城里厢”,除了民光电影院、缸鸭狗等老字号,卖衣服的、卖工艺品的、理发的、修车的……几乎应有尽有。“过去的街面房是楼下开店、楼上住人的两层板楼,曾经是宁波老城区里最典型的建筑。每天一大早,咸塘街与碶闸街口那一带极其热闹,上班的、买早点的、卖菜的,人来人往。”如今两张照片里唯一可见的共同点,就是药行街上的天主教堂了。 同一场景里 发生过不同大事件 除了相同的参照物,也有一些相似的场景穿越时空在照片中相逢。 同样拍摄于解放路中山路口的两幅照片,拍摄时间分别为1991年10月和2008年5月。“其实这两张照片的角度很难对上,中山路和解放路是海曙区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两大交通要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山路和解放路还没有拓宽,拍老照片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拍路口,而是为了记录当时举办的宁波第一届国际旅游文化节的游行队伍。”据贾亚炜介绍,就连街道的走向也是放大照片后仔细辨认才区别出来的。从画面上看,当时的游行队伍从解放南路右转进入中山东路,悬挂在中山东路路口的过街宣传牌上写着“欢迎您进入文明街”八个大字。在当时,中山路有“浙东第一街”的美称。去年中山路与解放路口的地铁二号线施工还在进行中,所以新照片选用了2008年拍摄的迎奥运火炬传递队伍经过路口时的场景,正好与十几年前的游行队伍遥相呼应。 关于这个街口,有两家商店让住在附近的居民念念不忘。一家是中山西路与解放北路转角上的宁波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另外一家是中山东路与解放北路转角上的国光电器商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用电器特别是电视机、收录机非常紧俏,而国光电器商店经常有这类商品供应,在市场上小有名气。” 逐渐消失在 城市繁华中的老街巷 还有多少人记得老街巷里流传的往事?马鞍巷、车轿街、右营巷、咸塘街、英烈街、泥桥街……这些极富历史渊源的古老街巷,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咸塘街,曾经是花轿来往穿梭的婚庆一条街;英烈街,因为英烈文济庙而得名;泥桥街,因为药行街后河有座霓虹桥;马鞍巷,旧时是养马、租马的地方;纱帽街,与十字井巷交织,形似纱帽,也有说是因为武学士张宗翰的住宅高低错落形似纱帽而得名;法卿巷,明嘉靖三十年,巡按御史裴绅为屠侨立了三法卿坊。 住在镇明路上的老居民陈阿婆,六十多年来搬家六次,从未离开过海曙区。“这条路我走过无数遍了,眼看着马路越来越宽,两边的房子越来越高,商店也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想想,像做梦一样。”陈阿婆回忆起刚结婚那阵子,住在低矮的老房子里,每天睁开眼睛的头等大事就是生煤炉、倒马桶,“巷子很小,但每家每户都在门口生炉子,小孩子跑来跑去洗脸刷牙,热闹得很。”现在的镇明路,已经是婚纱、喜糖店铺林立的“婚庆一条街”。 当老一代人感叹这些承载着旧日宁波风土人情和意趣的街巷地名逐渐消失时,宁波的年轻人和游客却很喜欢这片带有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并且融合了休闲、商贸、餐饮于一体的广场。我们的城市就在这样的新旧更替中不断发展迈进。(图片由海曙区政协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