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 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日前,全国妇联等发布调查报告显示,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晚上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因此全国妇联呼吁每天关机一小时,多与家人相处。 (5月5日《长江商报》) “关机一小时”是对感情的呵护 手机依赖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相信不少人也感受到,这对感情会产生负面影响。我就曾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老婆说: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家里就没干净过。 可见,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对家庭生活产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最终都会归结到夫妻情感,进而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和谐建立在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既包括语言上的交流,也包括一起做家务、一起休闲活动,通过交流融洽关系,增进情感。 在家里,家庭成员共处时,过多地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首先抢了交流的时间。很多人认为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不在一时一刻。事实上,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许多夫妻白天要工作忙于生计,偶而还有应酬,能够悠闲坐下来的机会并不多,如果疏于交流,家无异于旅馆。其次,这是对亲人情感需求的忽视,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夫妻,都需要主动的关爱,哪怕是一些牢骚,也比无语重要。长期疏于交流,不免产生内心上的隔阂,造成不被重视的误解,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的确,家是港湾,但是停泊的更是亲情,在亲情中愉悦身心,每个人既是享受者,也是贡献者。亲情需要经营,却往往被人所忽视,而更大的误区在于,很多人只是将家视为休闲放松的地方,忽视了亲情的义务,甚至把其他成员的埋怨视为排斥。 避免电子产品成为亲情的障碍,需要每个人真正懂得珍惜家庭生活,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用来陪伴家人,一起做做家务、教教孩子、陪陪老人,选择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感情交流于娱乐之中,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奴隶。事实上,网络大量的信息是生活所不必要的,反而对生活形成干扰,影响心情。所以,不管从那个角度出发,让家庭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都是理性的选择。倡导关机一小时的意义即是如此。 木须虫 手机依赖? 也许没那么夸张 有关“手机依赖”的种种调侃,早成了过季的段子,比如“恋爱那会儿,她常给我发微信,有时聊到凌晨一两点。那时我觉得她很爱我,离不开我,后来结了婚才知道,她是离不开手机……”因为手机而改变的情绪状态,好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譬如手机不在身边,就会心烦意乱;不能随时查看手机,心里就空落落的…… 这样一想,过度“依赖手机”确实不是好东西。不过,有两点是肯定的: 第一,手机再坏,它也不是专擅蛊惑的妖孽,充其量,只是工具载体。有人用它来谈恋爱,有人用它来婚外情———就像一把菜刀,可以切菜也能犯罪一样,功用取决于使用的人。 第二,电子产品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是洪水猛兽。对于大多人来说,每天使用手机,就像每天使用电饭煲、洗衣机一样,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人际关系,但这种改变没什么可怕的。改变不是什么坏事,就像当年电视机改变了我们的夜生活一样。彼时的“电视依赖”,也曾被鼓吹到成瘾成魔的地步,一样曾被担忧于“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今时今日看来,这样的担心属于“历史的产物”。当年无电视不欢的家庭,估计不少的开机率已经接近为零。这样的变化,也不是一代人主动戒掉电视之瘾的结果,而是世易时移的自然选择。 从辩证法来说,任何东西,过犹不及。手机是这样,吃饭睡觉亦是如此。但这个度,究竟该定在哪里?手机从无到有,从影响到渗透,看似一个渐渐加深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个没有制衡的失控状态。简单地说,比如上班,老板会控制你玩手机的时间;比如回家,家人会分散你迷恋手机的时间……传统的公序良俗,以及既定的生活节奏,都会给使用手机的“法则”订立一个度———这是人类世界发明创新不断,但从没有因为什么而毁灭了正常生活的根源。极端案例,并不能成为手机原罪的铁证,这就像任何工具都可能成为作奸犯科的帮凶、但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一样。 我们终究要接受被手机改变的生活,就像我们接受轰隆隆的城市化进程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依赖”没有那么夸张,只要记得不迷失自我、不迷失初心。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