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修咸祥庙的老师傅

冯骥才曾在庙里题写匾额“咸祥镇民间艺术之乡”

  朱锦尧
  咸祥庙
  附近的老百姓,在朱锦尧的号召下搬运砖瓦。
  朱锦尧在咸祥渔棉会上
  咸祥庙会上的纱船,朱锦尧参与设计。

  他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烧砖瓦、造房子,咸祥镇上的人都叫他“老师傅”。

  25年前,他一手扶起破败的咸祥庙。燕子衔泥一般,硬是把破砖烂瓦,修建成飞檐筒瓦,雕梁画栋。

  2004年,冯骥才来到他重修的咸祥庙,对里面精致的纱船、抬阁,赞叹不已,于是挥毫题写“咸祥镇民间艺术之乡”。

  如今,这块匾额还亮堂堂地悬挂在咸祥庙门口,修庙的人,却积劳成疾,重病缠身。

  他是朱锦尧,今年85岁。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陈素君/文 

  记者 王 鹏 通讯员 陈科峰/摄

  热爱唱戏的烧砖工

  72岁的周如水是朱锦尧的接班人。他从22岁开始就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如今已整整50年了。

  在周如水的印象里,朱锦尧是个十分热心的人。年轻的时候,朱锦尧烧砖瓦、造房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村的人都知道他虽然家境贫困,却有一副热心肠。

  村里组建越剧团,爱好唱戏的朱师傅也积极筹备。年轻时唱小生,年纪大了唱老生,很快成为咸六村越剧团的顶梁柱。

  干活的时候,他也会哼两句解解闷,最爱越剧《五女拜寿》里的几句“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白首齐眉庆偕老,五女争来拜寿翁”。

  1984年,年过半百的朱锦尧在自己家办了一个橡筋线厂。几年后,凭着执着与韧性,经营渐渐有了起色,腰包也鼓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到他的头上。他千金散尽,蓬头垢面,为的就是圆当地老百姓一个久远的梦———恢复咸祥庙。

  重修“鄞州第一庙”

  鄞州的咸祥庙,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是保护神一样的千年古刹。

  咸祥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海涂,逐渐成为渔民的晒盐场,后来成为一个滨海小镇。

  咸祥人素来靠海吃海,以海为生。旧时,渔民、盐民常受海盗骚扰、风暴袭击,出海远航的渔民,启程前都要去庙里祈求平安。

  扬帆起航,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这是沿海一带的村民,世世代代素朴的心愿。

  然而,一场十年“文革”浩劫,令古刹荡然无存。咸祥庙的前、后正殿办起了胶木厂;杨公祠、三官堂办起了印刷厂、敬老院。

  这不仅毁坏了古建筑,还湮没了历史与民俗文化。

  这座庙里,原先供奉着唐代平定叛乱、保一方平安的浙东观察史裴肃,清代县令杨懿,以及水利专家、地方绅士朱国选这三位名人。

  三年一次的庙会,农历正月的灯祭,八月半赛会,十月神诞辰等民间的大事,也是这座庙里的祈福盛事。

  庙宇不存,先人的治水事迹与民俗文化也逐渐被人淡忘。

  上世纪90年代,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老百姓想要恢复咸祥庙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大家心目中,做成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就是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的朱锦尧。

  因为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亲眼见过咸祥庙原来模样的人,又是最热情,最有威望,最有行动力的老人。

  1990年,以朱锦尧为首,周如水、胡富定、朱爱娣等热心人士组成建庙领导班子,全身心投入重建咸祥庙的浩大工程。他们带头劳动,不取分文报酬。

  为了一心一意地修庙,老师傅朱锦尧把生意红火的工厂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就天天住在破庙里,还不惜用重金买下咸祥庙的旧址地块。

  村民们都很支持,奔走相告,一呼百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时间,捐款多达430余万元,参与的百姓有2000多人。

  后来,咸祥镇政府无偿让出敬老院,归还杨公殿原址。咸祥庙在各方的援助下,慢慢展露旧颜。

  2004年春天,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来到修缮一新的咸祥庙,对装饰精湛的一对龙凤纱船赞不绝口,对咸祥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更是高度评价,题写了“咸祥镇民间艺术之乡”九个大字。

  如今,咸祥庙已经成为浙江省非遗文化的保护单位。

  老百姓心中的“鄞州第一庙”又回来了。

  病榻前心系庙会

  2009年,79岁的朱锦尧自觉体力不支,把咸祥庙的后期完善的担子,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徒弟周如水。

  咸祥庙建起来了,停滞了60年的庙会,也应该重新操办起来。

  每年的八月十五正值大潮汛,鱼货多,也是当地的棉花采摘季。过去一年一度的庙会,是为了庆祝丰收、祈盼平安。

  很多地方都有庙会,但咸祥庙会展现的是沿海渔民朴素的生活面貌。   

  在朱师傅的坚持与努力下,2013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半渔棉会”在咸祥庙启动。

  那天的渔棉会,从凌晨持续到中午。纱船、抬阁赛会,让上了年纪的老百姓找到童年时代久违的拜月祈福的记忆。

  一个纱船由8人扛抬,缓缓行进,船旁有民间丝竹乐队,吹奏着《梅花三弄》《柳青娘》《紫竹调》等传统乐曲,笙箫笛琴声绵延数里。

  纱船的样式也令人眼花缭乱:鱼船、花桥船、亭阁船、虎头官船、龙船、凤船、双龙船、龙凤亭阁船等,五花八门。

  纱船队伍由各村会社组成,包括各色龙灯、马灯、高跷队;各式旗帜、锣鼓、铜锣、长喇叭、秧歌队、腰鼓队、鲜花队等。

  纱船上书祈语:“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尾随的纱船,五彩缤纷,流光溢彩。人们簇拥纱船,一路载歌载舞。

  这些纱船的设计方案,也都是朱锦尧在病榻上的心血凝结。如何选材,如何制作,他一样一样细致地讲给工人们听。

  这场庙会办得很成功,它是数万百姓的狂欢节,也是朱锦尧人生最华丽的高潮。

  八月半渔棉会,是他强撑病体了却的一桩心事。由于太过操心,从那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连下床都很艰难。

  周如水说,老师傅在病榻前,仍然念念不忘咸祥庙八月半庙会和纱船制作的传承。

  现在,老师傅心头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亲手把庙宇内的“咸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起来。世事无常,要是身体硬朗一些,再拖上一年,他就能了无牵挂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