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五一”假期,合肥市民胡女士去塞班岛度假。回到合肥,却被通信运营商告知手机欠费16989元,其中有16592元是上网费。客服告诉胡女士,塞班岛上网费是81.92元/兆。因胡女士在国外期间使用产生的话费和流量账单是由国外通讯运营商控制的,对于高额流量费的核实,还需进一步调查。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已有转机。胡女士表示,通信运营商已答应免除这些费用。 (5月11日《安徽商报》) 天价上网费,就这么解决了。上网是无疑的,流量是确凿的,但因为舆论压力,运营商当了回不大不小的冤大头。首先要恭喜胡女士,有惊无险,无须割肉;其次要安慰运营商,破财消灾,以绝物议。不过,更多人心生疑惑的是:这是否意味着,下次我们去塞班岛刷朋友圈,甭管玩出多大流量,只要媒体曝光跟得上,运营商也应该免单呢? 稀里糊涂就“免除这些费用”,究竟是几个意思呢?第一,如果你收费是合理的,提醒是到位的,欠债还钱,就应该是理直气壮的;第二,如果你收费的制度是有瑕疵的,程序是经不起考问的,那么,要检讨的就不是这1.6万元钱而已。稀里糊涂的收费状态不扭转,受害的就可能是千千万万的“胡女士”。莫名其妙的免单,对于法治社会来说,算不上什么靠谱的福利。因为你不懂它为什么不收钱了,就像你一直不懂它为什么收钱一样。 如今,“提网速、降网费”已成民众的共识。网速怎么提,网费怎么降,信息不对称下,往往成了三大基础运营商自说自话的游戏。眼花缭乱的套餐计费方式、虚虚实实的“假宽带”传闻,于此背景下,天价上网费事件本来是个很好的契机:摊开来看看这天价究竟是怎么构成的,运营商究竟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消费者须尽到怎样的义务……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遗憾的是,运营商大笔一挥,“免单”的结果反倒令人浮想联翩:究竟是收钱的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抑或是运营商屈服于舆论压力?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净增超过2400万,规模近9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8.58亿。此外,我国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95.1M,手机上网流量连续3月翻倍增长。“在4G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继续爆发式增长。”市场很大,蛋糕很香,一旦规则阙如,谁为消费权益买单? 胡女士被免单的“意外之喜”,实在也没什么值得窃喜的。在流量消费暴增的今天,底牌不亮出来、博弈不公开,流量账单里总是夹杂着诸多疑虑。当然,作为监管部门,恐怕更不能因“免单”就息事宁人。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