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情感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子身上衣

  倾诉人:赵徳闻,男

  年龄:81岁

  倾诉热线:87682535/15888563497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倾诉QQ群:78365797

  公众微信号:dnsbqg

  记者:陈也喆

  漫画:章丽珍

  一裤两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首诗,我有着比别人更深切的体验,而这体验缘于50多年前一段难忘的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全家八口人靠父亲一人的工薪生活,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即便过春节,也很难让每个孩子都穿上一件新衣服。

  那时候,孩子多的人家,穿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年,我去西安读书,准备行装时,母亲犯难了。

  别的孩子有毛线裤、棉裤,而我,只有一条旧绒裤,并且已经磨出了几个破洞,这该如何抵御北方冬天彻骨的寒冷?

  怎么办?穷极思变,母亲搜索枯肠,好不容易才琢磨出个“一裤两穿”的妙计来。

  那晚,母亲戴着老花镜,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在我的一条单裤上,缝上一层薄薄的旧棉絮。

  缝制完,母亲低声对我说:“西北冷,这样暖和点。天热了就把棉花拆掉。”

  她的话里充满了疼爱,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歉意。

  后来,我穿上这条裤子远行数千里,身上到心里一直都是暖暖的,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羞愧和难堪。

  如今回想起这件事,依旧难以忘怀,一股淡淡的忧伤与辛酸泛了上来。

  贤妻如母

  我刚参加工作时收入较低,每月除了基本的吃用,买不了一件像样的衣服。

  好在妻子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她跟我母亲一样,做得一手好针线,每天缝缝补补,翻新裁旧,把家里人的衣服收拾得干净齐整。

  比如,我的衣服最容易穿坏的部位是衬衫领子,一件衣服好好的,领子磨损了就扔掉,实在太可惜了。

  起初,妻子用针线缝补破洞。可是,补过的地方厚厚的,既难看又不舒服。

  后来,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破领子细心地拆下来,将里面那层翻到外面,再仔细地按原样缝好、熨平。妙手回春,一件衬衫就这样整旧如新了。

  节俭是传统美德,也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的窘迫。

  我还记得香港回归前,居港亲戚回内地探亲时,总会带回来一些旧衣服。他们说,香港人常会把好好的衣服扔到垃圾桶里。

  从香港带来的这些衣服,大多数不破不旧,只是有些过时,一点都不影响穿着。

  而且,在我们眼里,这些衣服看起来样式新颖,质地也不错,因此很受青睐。每次有人从香港带来旧衣服,大家还抢着挑拣、试穿。

  现在说出来,实在是太寒酸了,不过,这的确是我们这代人曾有过的真实的印记。

  旧衣捐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街上放眼望去,人们的衣服非灰即蓝,补丁瞩目,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服装能御寒即可。

  而如今,衣服颜色的艳丽多彩自不必多说,年轻人更是追求时髦,非名牌不买。一眼望去,衣服都不会重样。

  我和老伴的衣着比较随便,不讲究,不比阔,身上很少有品牌服装。但是,每年也总会添置几件新衣。日积月累,家里的橱柜、衣箱越来越满。

  买了新的,自然要淘汰旧的,而被淘汰的衣服便成了压箱存货。

  旧衣服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每每看到儿孙们舍弃不穿的,心里不忍,嘴里说着“罪过,这么好的衣服”,然后收纳起来。只有少数被改造利用,发挥余热。

  就这样,过时的旧衣服越来越多,衣箱也叠得越来越高。

  后来,每次有捐衣服的活动,我都积极响应,转送给需要的人。

  有一次,我和老伴用几天时间翻箱倒柜,竟收拢了上百件衣服。

  这些衣服被装进一个一个大袋里,准备送去筛选清理,然后运送到一个地方,给需要的人御寒保暖。

  这里面绝无一件破衣服,有的只穿过一两回,实在可惜,但想到为它们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心里才稍感释然。

  所谓物尽其用,如释重负。因此,我也时常提醒自己,现在生活好了,衣服多得穿不完,仍然不要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也别忘了勤俭节约。在这个世上,依然有人买不起衣服。

  从“一裤两穿”到“衣箱爆满”,让我这个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的巨变。

  想到这些,我觉得应该给九泉之下的母亲写一封信,把这些巨大的变化告诉她。

  我深信,天上的母亲知道了,一定会笑逐颜开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