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项目负责人正在介绍项目。记者 王增芳 摄 |
昨天上午,2015年海曙区社会助残主题活动在海曙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拉开序幕。海曙区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创新项目评审会和30个特困残疾人助医助学认领会同时进行。部分企业代表对项目或特困残疾人进行了选择性认领。此次活动,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力量对助残服务的积极催化效应。 记者 戎美容 通讯员 毛一波 陈亮 据悉,近年来海曙区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助残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逐步多元化,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营并举的社会化助残服务模式。 与残疾人群众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相比,当前社会助残服务还存在与受助对象需求脱节、基层联动不够、质量效率不高、规模较小、持续性不足和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创新助残服务模式和机制,促进社会助残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本次有19个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创新项目参加评审,项目选取了残疾人个性化康复与培训、家庭生活、社会融入、婚恋交友、文体娱乐活动、无障碍出行、心理咨询、社会助残理念推广等八大类服务项目开展试点,它们属于非政府保障类,适合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助残服务。此次陪审团由助残协会、社会组织、街道、残疾人及其家属等多个阶层为代表组成,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综合的点评,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创新项目。 活动临近尾声,有不少需要帮扶的特困残疾人以及创新项目被企业代表认领。区残联副理事长董一斌表示,为了满足残疾人多元需求,培育助残社会组织,政府会给每个项目30%~50%的培育资金,其他的帮扶资金也想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企业、个人来认领。当然,所有的项目他们会进行跟踪和验收。 如果您有意向,可联系“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蒋老师、吴老师,电话:87079100。 项目故事 结合自身经历推出个性化康复培训 周伟琴,一名唐氏宝宝(罹患唐氏综合征的婴儿)的母亲,也是海曙区特殊儿童家长康复技能培训班项目的负责人。宝宝今年4周岁,在一家普通的幼儿机构上学。对于家庭成员要接受一个唐氏宝宝的心理过程,周伟琴的感受是深刻的。 “宝宝一出生我就知道了结果。我不吃不喝整整3天,在网上疯狂地找资料,执拗地想要寻找一缕曙光。经过漫长的心理煎熬,我最终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然后,我‘北漂’了两年,去学习这方面康复和培训的知识。一个鲜活的生命,总要对他做到最好!”周伟琴说道。 因为自身的经历,周伟琴深知对于一些特殊儿童而言,在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有机结合的重要性,这些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各种技能和沟通能力。 周伟琴说,在她眼里,唐氏宝宝并不笨,他们只是在接受事物上比别人慢一些。家人的心理建设很重要。所以,她回宁波之后,与其他两个妈妈一起注册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宁波市海曙区柠檬树唐氏儿家长互助中心,适时邀请相关专家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家庭康复教育指导,以帮助孩子们能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老项目为依托衍生充满爱意的新项目 海曙牡丹社区社工王佳琪说,宁波市牡丹恒爱公益编织站成立于2013年,原先由60多名女性组成,有下岗人员、残障人士以及困难家庭,她们编织毛衣、毛绒玩具赚取生活费。目前,项目受益人群已经很广泛,而且进入了一个成熟运作的模式。 在这个项目的依托上,推出“指尖恒爱”项目,针对残障人士进行手工组装DIY毛线贴画培训,除了以计件的形式向失业的残疾人提供报酬外,达到手部大脑的锻炼,增添了康复训练的趣味性,还增添了社区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多样性,还可以与残障学校儿童合作,提供学生们课外娱乐项目。 “我们的物质比较充沛,毛线可以免费供应,培训人员也可以由我们老项目里出,新项目把帮扶对象更加扩大化了!能让更多残疾人受益。”王佳琪说。 ■相关链接 19个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创新项目简介 ●心理咨询类 1.暖“雅雅”爱心助残服务(南雅社区爱心医生服务队):结合服务队特长,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发放爱心服务卡———残疾人可以拨打卡上服务热线,享受全天候服务。 2.傅老师家庭治疗心理援助(广泽社区亲沁园残疾人服务中心):通过上门咨询、互动交流、家庭沙盘、心理讲座等,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指导与帮助。 ●文体娱乐活动类 3.残疾人“携爱之旅”之游览月湖(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引导残疾人“走出家门”,帮助他们走出封闭式的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游览月湖,感受宁波文化及城市发展。 4.启明护残行动(南苑社区温情并肩行服务团队):除了为残障人士提供日常看护服务外,为盲人安装读屏软件以支持盲人上网,组织互动活动,丰富娱乐生活。 ●社会助残理念推广类 5.“绿梦空间”以残助残发展计划(白云庄社区残疾人协会):通过制作公益产品,提高生活技能,满足社会适应性需求,达到以残助残服务公益的绿色梦。 6.“怡情”助残服务队———“怡情之家 快乐共享”(段塘街道南塘社区“怡情”助残服务队):致力于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康复和家属心理慰藉。通过不断优化助残队伍构成和壮大志愿者队伍,延伸助残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受惠面,提升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倡导残健共荣的社会理念。 7.心之桥———社区残疾人社会融入项目(月湖街道县学社区银杏残疾人服务中心):挖掘和动员社区资源,在社区形成网络支持,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走出自卑阴影,增强解决生活的能力,建立起自信心。 ●社会融入类 8.“心馨港湾”残疾人社区融合项目(白云街道联北社区微笑义工服务队):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节日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让部分特殊人群学会基本生活技能,能参与低端社会工作,减轻其家庭精神压力和看护负担,让残疾人和家属感受到温馨服务。 9.运用增能理论提升残障人士社会功能(云丰社区“王姐”工作室):用专业社会工作手法,运用增能理论和去标签理论,进一步恢复社区残障人士的部分社会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学会自我情绪处理,实现服务对象主动融入社会。 10.池鱼入海———残疾人社会融入行动(南门街道澄浪社区暖阳阳社会工作室):组织残障人士参与剪纸、游园、逛商场、体育健身、游览博物馆、读书读报等社会活动,逐步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拓展残障人士的交际圈。 11.“走出蜗居”———邻里守望残健共融服务(南门街道尹江岸社区“心连心”工作室):通过结对,定期陪伴残障人士走出家门 融入社区。 12.加减乘除增能坊(白云街道宝善社区扬帆工作室):通过结对,协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并利用社区志愿者团队的力量,解决残疾人心灵上的困难,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康复与培训类 13.启灵农场———古林镇张家谭村智障人士“农疗”项目(满天星残疾人服务中心):运用“农场疗法”的概念,帮助大龄智障人士和自闭症患者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重新投入社会。 14.添翼工作室“天使加油站”(白云街道云乐社区):为残疾人朋友提供简易劳动、生活技能手工培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认同,增加家庭收入。 15.绿动博爱(鼓楼街道博爱残疾人服务中心):培训精智类残障人士培育植物,在培植中进行康复,将植物进行义卖,帮助更困难的残疾人。 16.指尖恒爱(牡丹恒爱公益编织站):对残障人士进行手工组装DIY毛线贴画培训,达到手部大脑的锻炼,增添康复训练趣味性,丰富社区儿童课外活动等。 17.云乐社区残障人士QQ提升(云乐社区民生故障维修站):利用社区资源,为残障人士提供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生活常识和技能,增强自理、自立能力,融入社区生活。同时运用音乐演奏、歌唱表演等艺术调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格模式。 18.海曙区特殊儿童家长康复技能培训班(海曙柠檬树唐氏儿家长互助中心):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家庭康复教育指导,注重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提高特殊儿童的各项生活技能与沟通技能。 ●家庭生活 19.添翼工作室“爱心驿站”(白云街道云乐社区):为在添翼工作室从事庇护性就业和日托养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午餐和午间照料。 ■相关新闻 海曙2500余名残疾人 免费享受上门医疗服务 在第25个“全国助残日”(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来临之际,从今天起,海曙区2500余名残疾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上门体检及医疗服务,原本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将全部由海曙区残联支付。 月湖街道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谢盛说,给残疾人上门体检,可以做测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可移动的操作,如果做B超之类的,还是要去医院。此次,海曙区残联联合海曙区卫生局,向残疾人推出残疾人家庭责任医生上门体检、送健康服务,为辖区残疾人送上医疗援助,是一次服务理念的大跨步。 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董一斌表示,医疗支出是影响残疾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残疾人家庭的普遍难题。据海曙区残联调查,残疾人整体的收入水平偏低,医疗费用开销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有近30%的残疾人希望获得医疗援助。目前,全区共有2500余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享受这项服务,按规定他们的户籍和住址都要在海曙区。 据悉,这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朋友上门体检,与所在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