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攀
|
早晨7点多出门,到慈溪市长途汽车站排队买票坐车,到达宁波市中心血站一般是上午10点多,检查、抽血,稍作休息后原路返回……10年来,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重复一次这样的过程。而从第一次献血算起,他已经坚持了15年,其间献血多达88次,累积献血总量69200毫升。这就是高攀,38岁,慈溪市邮政局一名普通职工。记者 余婧婧 好奇走上献血车 没想到坚持这么久 中等身材,说话带点腼腆,这是记者见高攀时的第一印象。高攀曾做过运钞班押运员,现在是一名驾驶员。每天出车两趟,早晨6点半出发,傍晚6点回来,路线长的时候一天要开200多公里。 因长期无偿献血,高攀获得了诸多荣誉:如2000年至2006年,宁波市无偿献血甬江杯奖;2006年至2007年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奖;2006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三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这是给予无偿献血者的最高荣誉)。2013年,高攀的个人头像还被印刷在慈溪市公交10路车车体上。一旁的同事告诉记者,高攀无偿献血多年的事,大家只是隐约了解一些,他也从没在单位说起过,后来获奖越来越多,“瞒不住了”,大家才知道了详情。 与无偿献血结缘,高攀坦言纯属偶然。说起第一次献血经历,他回忆说,“只是好奇。” 1999年10月,24岁的高攀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工作。在慈溪国贸大厦门口,一辆流动献血车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会儿流动献血车非常少见,这是他在家门口第一次见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上了献血车。 “当时车内只有一位医护人员和两名正在献血的市民。医护人员一边采血一边向我简单地介绍了献血的过程。”高攀说,介绍完了,医护人员接着问他,要不要试试看,他就伸出胳膊献了200毫升血液。 “当时觉得这个抽血的针头怎么这么粗啊!疼倒是没觉得,就是有点紧张。”拿到第一本献血证后,高攀将它珍藏了起来。“我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在献血的道路上坚持这么久。” 宁波到慈溪这条路来回走了10年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此后单位里组织职工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活动时,高攀都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从2001年4月开始,每隔6个月,高攀都会去当地的献血办献全血,献血量从200毫升增加到了400毫升。 高攀从未对家人提起有关献血的事情。直到有一天,父母无意间翻出了高攀的献血证,这才知道儿子定期都会去“扎一针”。心疼儿子的身体,父母免不了对他几句唠叨,但对于高攀的决定,两位老人没有干涉。 2005年8月,在慈溪市献血办组织的一次联谊活动上,高攀得知献成分血可以缩短献血的周期。成分献血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某一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其他血液成分会再次回输给捐献者。因为血小板的恢复时间比红细胞短,因此一般间隔14天就可以捐献一次。然而成分献血不仅对血液质量要求严格,对捐献者的爱心更是一种考验,因为每次采血,全身一大半血液都要在体外循环一遍,耗时约1小时。 “献成分血的间隔短,可以帮助更多的人。”高攀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很简单。 献成分血必须前往宁波市中心血站进行,而一个人的献血之路有点孤单。每次去宁波,高攀都早早起床,在家吃点清淡的早餐,7点多出门,到慈溪市长途汽车站排队买票坐车,再在宁波南站换乘公交车,到达宁波市中心血站一般是上午10点多。检查、抽血、稍作休息,高攀又原路返回。 15年的坚持,是一种什么感觉?高攀说不上来。不过两条胳膊肘因多次扎针而形成的针眼似乎能说明什么。记者数过他拥有的献血证,整整17本,其中写满的就有11本。 不管献几次,都值得赞扬 在高攀的带动下,妻子、同事、朋友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不过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对此,高攀认为,“献一次和献多次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一样值得赞扬。” “事实上,要做到定期无偿献血,不仅要有发自内心的意愿,还要有坚持锻炼身体的决心,让自己的身体尽量达到献血的合格标准。”高攀说,比如成分血捐献的对血小板有要求。“如果平时不注意休息、饮食不清淡,或者在采集前一周服用了阿司匹林等药物,就会导致无法捐献。” 除了坚持自己的献血信念外,他还充当起了献血志愿者。在每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这天,他都会提前做好工作调休,来到慈溪市上林坊广场做一名义务献血宣传志愿者,向过往的市民发送宣传资料,分享献血经历,帮助填写献血表格。 现在,高攀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也好几次结伴来宁波血站。志愿者里各个行业的都有,有自由职业、个体老板、乡镇医院的医生、普通工人,有年轻力壮的小伙,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慈溪市献血办还会定期举办联谊活动,高攀的献血之路不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