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年,印有王阳明像的浙江兴业银行(中国首家民营银行)纸币,属中国纸币史首例。 |
|
宁波教育博物馆馆址———始建1844年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 |
|
1901年,《新闻报》头版头条最早刊登宁波帮捐资办学消息。 |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校徽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宁波教育博物馆在今天正式开馆。 宁波教泽绵长,人文荟萃,历代贤哲辈出,堪称“文教之邦”,在悠久的教育史上,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篇章。如今,她们有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宁波教育博物馆,以此来传承文脉,激励莘莘学子和广大市民。教育博物馆以史实为依据、人物为亮点、展品为教材,是陈列、研究和珍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公益性机构。 宁波教育博物馆设定了三个基本陈列和五个辅助陈列。基本陈列为:“文教之邦———宁波古代教育演变”、“甬上先风———宁波近代教育之路”、“杏坛沐春———宁波现代教育历程”;辅助陈列为:宁波古代教育家群雕、“蒙以养正———宁波人与蒙学教育”互动教室、“从童蒙到状元”幻影成像、“甬江女中的故事”、“物旧意深”———教育旧物展。现已征集到各类教育实物藏品3600多件,电子藏品600余件。 各位对教育博物馆心怀好奇的读者,不妨跟随本刊记者先睹为快。 周 浩 古代厅: 文教之邦从这里起步 早在七千多年前,宁波就开始出现原始文明,也就是姚江流域河姆渡文明。河姆渡人能制作陶器、骨器,古代展厅里能看到河姆渡博物馆提供的文物复制品,有骨笛、陶埙,还有原件为象牙雕刻的“双鸟朝阳”纹陶片。 到了宋元时期,官学在唐朝孔庙的基础上又得以进一步完善。这一历史时期是宁波古代教育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官学、蒙学和书院遍布各地;讲学和研讨的风气盛行;科举也是空前繁盛。明州成为文教之邦。展厅里呈现了许多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文物资料。 到了明清时期,宁波地方官学也空前发展。学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从社学、义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教育体系。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部部长兼北大校长。从宋代到清代,宁波籍的国子监祭酒一共有13位,遥居浙江第一。 古代厅部分重点展品: 1.民国十二年(1923),浙江兴业银行(中国首家民营银行)发行的纸币上印有王阳明像,这在中国纸币史上属首例。 2.晚清李国磐国子监监照和户部执照。 3.清代烫金“茹古堂”藏墨。 4.晚清宁波月湖书院等月课考卷6份。 近代厅:宁波人开创多个教育之先 教育博物馆的第二个主展厅:宁波近代教育厅,主题是“甬上先风”。因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向西方近代教育转变,而在这场剧变中,宁波人在多个领域开了风气之先。 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馆址所在———甬江女中教学楼旧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珍贵的“藏品”。这所被载入《教育大辞典》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至今依然让很多老宁波津津乐道。 选择甬江女中旧址作为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馆址,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沈海驯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能让甬江女中这个文保点发挥新功能,也能为宁波城市文化底蕴的凸显注入新的元素;其二是甬江女中见证了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教育发展的近代史,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把它作为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馆址,能说明宁波教育历史的“厚度”;其三是作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女子不可进学校的传统,“引领了整个中国近代教育的走向”,也佐证了宁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起到的先锋作用和重要地位。 1901年1月10日(清光绪廿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新闻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份583字的“澄衷蒙学堂告白”被收藏在近代厅。内容为叶澄衷独资兴办的蒙学堂即将开学,特向社会告知招生人数(140名)、年龄(8至12岁),修业年限(6年)、报名手续、仪表要求(有开学敬谒孔圣仪节)、收费标准(读完一级免收学费并赠给书包衣帽、供应中膳,中途辍学者需由保人缴付大洋24元)等10项内容。 近代厅部分重点展品: 1.鄞县何伟烈民国三十、四十年代时期在姜山等小学任职聘书。 2.宁波四中前身斐迪中学(1930)、毓才、益三中学(1947)校徽。 3.1901年1月10日沪《新闻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澄衷蒙学堂告白”书是印有“宁波帮”捐资办学招生广告最早的报纸。 4.1907年正月第5版印刷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第一册卷首印有清廷大臣的版权令(颁布时间为1905年,比《大清著作律》早5年,民国后版本无此令)。 5.1935年,余姚县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收据:收佃户陆纪法缴付国币1分、1角各一份。 6.省立四中(今宁波中学)初中秋二年级乙班李瑞章体育成绩报告单(1936年)。这是宁波至今唯一发现的一张体育成绩报告单。 现代厅:宁波教育实现新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办学校、扫除文盲,宁波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举步维艰,探索前行。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新跨越。这些发展,都能在现代厅“杏坛沐春”里看到。 在“时代年轮”里,陈列着各个年代的教材课本、证书证件、学习用具等等,大家可以在馆里走走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读书时期的回忆呢?在每个年代前的触摸屏中有重要展品的部分扫描件,大家可以查询观看。另外,每个年代还配套有时代特色鲜明的经典歌曲、教师访谈、学生照片等等,在这里大家可以领略不同年代宁波人的青春回忆。 自古至今,宁波人不乏创新和改革之举,推进了教育发展与繁荣。宁波的诸多第一,在馆里一览无遗。 现代厅部分重点展品: 1.镇海中学沈才立两获国际奥赛金奖奖牌。 2.1993年慈溪鸣鹤小学获第7届“世界计算技能大赛”冠军奖牌。 3.路甬祥1953年、1956年小学、初中毕业证书原件,1959年宁波二中四好学生奖状、1959年宁波市运动会掷铁饼第三名奖状。 4.宁波工艺美术学校奖状及作品集(20世纪50年代)。 5.《识字证书》,宁波苍水街道业余文化学校(1958年)。 6.台胞朱绣山、朱英龙“宁波市荣誉市民”证书。 物旧意深忆教育 宁波教育博物馆主编 应畏之 “旧物虽无声,尽在不言中”。宁波教育博物馆场馆面积小,容量有限,然承蒙社会各界和诸多热心人士的捐赠或借展,或提供线索,通过多种渠道觅得不少教育旧物,其中不乏既具有教育元素,又体现宁波元素的珍品,诸如微型古籍“四书典仓”、“科举试卷”、铜质“毕业证”、“明清书桌”等都是大多数人所不曾见过的“稀世之宝”。它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承甬上诸学派之文脉,见证宁波璀璨之历程,传甬上先哲之精华,励后人奋发之宏志”。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日的观众都是上过学读过书的有识之士,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教育旧物,今日已不复存在,同类性质的旧物,其面貌与功能截然不同。例如教材,教学自然离不开教材,古代的教材与近现代教材,不仅内容变化甚大,而且装祯的风格也截然不同。说到教材就离不开印刷,古时候是雕版印刷,后来有了活字印刷,再后又有钢板铁笔油印工具……年轻人,不知其如何使用,为此还辅以视频,使大家明白油印的全过程。在整个展厅中,都配有现代化视听装置,不但能使观众进一步了解展品的作用与意义,而且还能与之互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受。 诚然,不少旧物并不起眼,有的无非是一张老照片,一纸旧文,但它凝结了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血,记录着师生们教与学的生活历程。但是这些旧物委实来之不易,历代的战争及后来的“文革”,致使多数纸质类教育旧物遭到浩劫,大量被毁,仅存的多半散落在民间。因此,宁波教育博物馆的展品相当有限,希望大家继续积极捐赠,或提供线索,不断充实,把教育博物馆办得更好更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