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耆的妻子孙佩钧也来做老师 坐轮船,再换乘木船,到奉化。白衬衫、海蓝色背带短裤的儿童行走于荆棘丛生的山路。 孩子们吭哧吭哧往上爬,小一点的孩子由老师牵着、抱着上山,走不动的用竹轿抬。 一名40多岁的女人,穿着一件士林蓝旗袍,跑前跑后照应,挽住孩子的肩膀:“小囡走不走得动啊?” 这个眼神温柔、声音慈祥的女人就是徐锦华。 第二天下午3点多,孩子们终于到了泰清山下的教养院。大门两侧写着:“卧薪尝胆明耻教战,驱除鞑虏光复中华。” 一个月后,又从上海送来了100多名儿童。一共600多个孩子,吃大锅饭的场面可壮观了: 一声哨响,600多双筷子噼里啪啦,扒饭声哗哗作响,像落雷阵雨。 桌上往往是四菜一汤,譬如咸鳓鱼炖蛋、笋干烧肉、肉骨头烧芋艿、酱豆腐、虾皮冬瓜汤。 一天时间,米就吃掉了足足150公斤,不一会儿,碗碟锅底都朝天了。 有个小孩噎住了,徐锦华替他抚胸捶背:“我的乖小囡啊,饿了噢,吃得太快了哦,快喝两口汤。” 教养院的教师,都是从竺先生厂里调来的高材生。还有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孙佩钧,她是画家沙耆的妻子。 他们新婚不久,沙耆经徐悲鸿介绍,留学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撇下她一人独守空房。她当过小学教师,热爱音乐,也不甘寂寞。 当她的公公沙松寿问她愿不愿意去教养院教书时,她高兴极了,像脱离樊笼的鸟儿雀跃欢呼。 教养院没有寒暑假,都是没爹没娘的孩子,放假也没处可去。根据年龄与识字程度,分为幼稚班、小学和初中部。四个月一学期,一年三学期,每周休息一天,为的是多学知识,快些成材。 那天,徐锦华正召集教师们讨论教学,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忽然,几个孩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办公室:“不好了,出事了,蒋桂珍不见了。” 接着,有人来报告:“徐院长,土匪绑着蒋桂珍在山上的凉亭等你,要你给他钱,不然就撕票。” 孩子们睁圆了眼睛,无辜地望着徐锦华,拉拉她的衣袖:“什么是撕票呀?” 未完待续 教养院还将遇到哪些危难? 徐锦华如何解救? 请看明日600个孤儿的母亲(中) 特别鸣谢 本文根据焦润坤等人的口述整理,感谢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特别是王泰栋、方平、楼忠盛、周雅飞等人提供的帮助 (部分图片由奉化市档案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