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们一天的上学路要在山里走四小时

商报发起特别行动为甘肃天水童堡村建一所“宁波小学”

  童堡村的孩子每天排队,走一个小时山路去邻镇小学借读。一天来回4趟,需要4个小时。

  一条蜿蜒迂回在山坳的小路,一次次在我们眼前闪回。

  65名孩子,每天要背着书包,在这条山路上走一个小时,去到十里外隔壁镇上的小学借读,中午赶回家吃饭,接着又要上路。一天,来回走四趟。一天,四个小时。

  踏着石子,踏着野草,踏着渴望,也踏着疲惫。我们想象不出,在疾风、寒雪或者在雨水泥泞的路上,孩子们是如何结队走在这求学路上的。

  远在1800公里之外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童堡村,在此之前,的确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想象之外。

  在天水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赵晨,最近向东南商报新闻热线87270000提供了这条助学线索,本报宁报传媒负责人赵杰就此多方奔走,在他牵线搭桥下,我们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来到了天水。

  赵晨说,在村口建一所小学,让孩子们从此免受跋山涉水之苦,是当地村民最迫切的心愿。

  记者 王存政 

  张 昊 

  1 能讲八千年故事的地方

  在漫漫丝路古道上,从长安出发,经宝鸡,沿渭水西行,第一个重镇就是天水。古城天水,历史悠久,是秦人的发祥地,又称秦州。

  初到天水,街上很多的古树名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槐巨柏,直径常常有一米多,需要三四人合围过来。挂着的树龄牌子,动辄800年、1000年、1200年。城市纵横交错的古巷,掩映在古树浓荫之中。

  当地人不无自豪地给我们介绍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五千年历史看西安,八千年历史看天水。”

  原来天水是能讲八千年故事的地方!这里诞生了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其发掘出的文物也印证了一些传说。被列为“三皇”之首的伏羲,和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人物———女娲,都出生于古成纪即天水一带。

  《诗经》中最风神摇曳的歌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唱的也是这里。

  仅三国故事中,能给天水这个地名做注脚的,就有失街亭、收姜维、诸葛亮六出祁山等等。

  更不用说与云冈、龙门、莫高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的麦积山,杜甫留下的著名的《秦州杂诗》,还有那唱不完的花儿……

  如果一个说书人连说带唱,大概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吧。然而我们从宁波到这个几乎是中国版图中心的城市,却颇费周折。三个多小时航程到兰州,机场中转八十公里到火车站,再坐约四个小时特快列车到天水。

  2 用脚步丈量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

  翌日清晨,我们再从天水市区前往童堡村。公路两旁,常常看到一穗穗洁白淡雅的洋槐花,映衬在明镜似的蓝天和青碧的远山中。从天水市区,到清水县城还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从清水县城到白驼镇童堡村要再添半个多小时。

  在天水,城镇楼房多建在两山相对形成的狭长谷地上。越接近童堡村,就越感到峰峦逼挤过来,团团将人围住,只留出并不宽裕的平地,容农人种植或者建造房舍。

  童堡村,准确地说是童堡的下山移民建起的新农村,几排砖木平房整齐地建在这被称作三台寺峡的谷间。白驼镇副镇长赵艳芳告诉我们,目前这个新村已经居住了129户,也包括了比邻而建的林屲村的下迁村民。

  新建的村子没有学校,孩子们不得不每天沿着三台寺峡跋涉去往邻镇,也就是红堡镇的李店小学借读。

  缠绕在峡谷的山路,维系着乡村孩子求学的梦想。一个小时,是这些孩子从学校到家的时间,不管刮风下雨,或是飞雪漫天。

  “学校在十里外,孩子们上学路上太辛苦了,每天都要走这样的山路,真不放心。”村民王碎梅有五个娃,最大的念五年级,老二念二年级,都在李店小学。“我们后来就商量,每天派一名家长,轮流接送孩子一起走。”

  早上6点许,太阳开始一点点向山头爬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村口排队集合,由那天轮值的家长陪护着出发了。

  过了11点,这位家长又一路小跑奔向学校,赶在12点接孩子放学。因为李店小学也不大,没有食堂,还得回家用餐。匆匆吃过午饭,下午1点半又出发。到傍晚6点,再把65个孩子接回。

  这对于王碎梅都是不能释怀的心事。丈夫长年在新疆打工,平日里一个人要照料五个孩子。“我娘家在林屲村,都在山上。我小时候是4点钟摸黑起来了,带上干馍馍,爬两个小时山路去上学。”

  她大概不会愿意想到,多年后,自己的娃还要走这么艰辛的上学路。

  3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我们赶去李店小学的路上,正好碰到了孩子们排着长队走来。除了几个高年级生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其余的小孩子都穿着各色的外套,裤腿上沾满了灰土。

  十里的山路啊,我问孩子们走得累不累。

  孩子的答案是:“不觉得太累,只是心疼鞋。”

  四年级的王莉莉说,同村的孩子每年总要穿烂几双鞋。“有一次下雪,下坡的时候滑倒了,到学校的时候浑身都是泥。”

  “我想要一双新鞋子。”在那队学生中,王莉莉的鞋有些显眼。她不好意思地把脚往后挪了挪———她脚上那双红色平底鞋的外皮已经豁了口,鞋边的褶皱露出褐色的内衬。

  赵艳芳告诉我,由于这里经济落后,有的人家的娃又多,往往是一双鞋老大穿了老二再穿,穿坏也不舍得扔掉。

  “你们在路上都讲什么呢?”

  “学校里的事。还讲故事。”

  “最喜欢什么故事呀?”

  “卖火柴的小女孩。”面前的这个小女孩带着微笑回答我。

  谁能想象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经年累月地走在弯弯山路上呢。也许是这样的故事,带着对无限美好的期许,如同童话里的小女孩所擦亮的一根根火柴,点亮了他们日复一日的“道阻且长”的上学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