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收 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松石走出“深闺” 印石之祖重放光

首届中国大松石展将于27日开展

  ①
  ②
  ③
  ④

  ①墨和文化有限公司收藏的大松石随形摆件

  ②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大松石”字幅

  ③陈云收藏“鸿运当头”印章

  ④崔二斌收藏的“蓝精灵”印章

  记者 黄银凤 文/摄

  宁波鄞州咸祥镇球山的大松石,这一次终于撩起她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6月26日,鄞州区政府和鄞州区委宣传部策划的“北纬30°的七彩传奇———首届中国大松石展”将在李元摄影艺术馆开展。

  300余件大松原石、印石、雕件、篆刻以及大松石文化相关的书法及摄影作品将集体亮相。

  东海滋润大松石 养在深闺人未识

  “鄞州之石名于世者有二。西乡梅园石和东乡大松石。大松石为印石之翘楚,遗世之珍品,当今它虽不在四大印石———寿山石、鸡血石、青田石、巴林石之列,却能与四大印石分庭抗礼。”市文史专家戴松岳告诉记者。

  大松石其实是以大松地名命名的,是指咸祥镇球山村羊球休山中能刻印的那部分石头,学名叫叶蜡石。

  与其他印石形成不同,大松石出身奇殊。据戴松岳考证,此石所在的球山原是东海象山港中的一座海礁,此礁高81米,其形奇特如球,便命名为球山。由于是海礁,又在港中,如此便有海潮相击,日月轮回。

  《大松石考略》中写道:“当球山浸波涛声时,长风数万里,自远而届入象山港,遇诸山之障,折而降迥,卷波鼓浪,变为狂飑,而飓至。势倍剧,人庐畜物受损害者,惨莫能述。”

  为此,清代文史家全祖望在《大松石》诗中咏道:“地气有时返,未必无连城。海潮日日来,吞吐太阴精。石其果有知,为我光莹莹。”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因素,使大松石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完成自己的涅槃,形成了独特的矿物质成分,在大松石的化学成分构成中,以水铝硅酸盐为主,少量有地开石、高岭石等粘土类矿物混生而成。

  其他化学元素的多寡则决定其色相纹质的差异,大松石含丰富的锰、铁、钛、铅等元素,所以,色泽非常丰富。奇殊的地质成因使上好的大松石具有极品印石的“六德”,即“润、腻、凝、温、细、结”。

  这使它不但具有蛋青、玉白、米黄、绛紫、铅灰、朱砂等主色和各色相杂、隐约有纹的色泽,而且软硬适中,手感细腻、凝结温润,成为非常适宜篆刻的印材。

  埋藏在球山的刻印之石,只是所蕴藏的一部分玉石带,往往夹在上下顽石间,宽的有40厘米厚,窄的5~10厘米。玉石带有上下两条,一条在半山腰,另一条在近地平线上。两条平行,由西往东延伸,自北向南倾斜。

  大松石的开采在明初已有,当时开采仪式极为隆重,必以牛为祭品,先祭后采。嘉靖后期,倭寇成东南沿海之大患,开采大松石必将危及山顶烽堠,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之踌躇,其部下献计,可以用羊代牛以祭。所谓“戚南塘(继光)以羊易之,此石遂绝。”

  于是后人遂称此山为“羊求休山”,石为羊求休石,亦称牛祭石。

  “此传说是否属实尚待史料印证,但明中叶后大松石的产量稀少却是事实,”戴松岳说,“清初的全祖望有‘年年采取竭,石髓嗟颓零’之叹便是明证。”

  尔后的数百年间,大松石屡遭厄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球山之石大量被炸,用来填海筑坝、造屋修路,令人扼腕痛惜。后来,虽然有识士屡次欲将其推介于世,然地僻物稀,难为人识。

  “时至今日,大松石仍如深闺少女鲜为人知,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崎岖命运导致存量太少,从而难以如四大印石那样普惠印人而广为人知。”戴松岳叹息道。

  天生丽质难自弃

  沙孟海钟爱大松石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大松石的存量稀少,才使它的价值骤升而成奇崛之品。

  大松石作为印章的质地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它莹润凝结,细腻温润,光洁亮泽,冻体多呈微透明状。打磨印石时,可见石粉极为细腻,韧性十足。

  正由于大松石的高贵品质,使它在明清时已负盛名,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曾言:“浙东碑材,梅园石可次太湖产;大松者,色嫩白,中夹红筋,可镌印章。”

  海宁学者陈目耕在其篆刻名著《篆刻针度》的卷八《选石》中,将大松石列于寿山石之前:“大松石,出浙江宁波府大松所。其质类玉,间有洒墨黑斑,文采流丽,真者稀少。假者烧斑伪造,最可乱真,不足贵也。”

  民国期间,大松石已流传江南一带。因其有受刀韧性极佳之特点,故篆刻细朱文线条挺拔而不易断裂,在解放前的上海篆刻界颇负盛名,因而也得到了老一辈篆刻家的赞誉。

  早在1963年10月,沙孟海先生得到了几块大松石印材,尔后当沙孟海先生看到大松石所制的印章时,情不自禁,摩挲许久,盛赞它“材料非常适合篆刻,兼有寿山和青田的品质”,并欣然为之题字“家在赤堇山麓”一印,有款署:“此大嵩石,出吾乡球山,今不可多得,芝篆、道初各以旧藏璞石见诒,采泉使其子剖而治之,分赠诸同乡,亦客中韵事也,癸卯十月,孟海。”

  沙孟海先生还曾专门为咸祥镇的大松石收藏者陈世林题写苍劲有力的“大松石”三个字。

  “印石之祖”重放光 回眸一笑百媚生

  大松石的开采和使用,可以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延续至今。

  相传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书法家王冕偶然发现一种名叫“花乳石”的印材,因其质地细腻、易于雕刻,故选其作印材。

  自此,花乳石印章代替原先的铜、玉印被广泛运用,这也标志着中国篆刻史正式进入了“石章时代”,而以上提到的花乳石也应该包括大松石。

  甬上篆刻名家史晓卿告诉记者:“大松石是极好的篆刻石材,其硬度与巴林石相似,按行话说,下刀时有股韧性,正适合刻印。”

  随着年代的推延和开采规模的扩大,时至今日,球山在地面上的大松石原矿资源基本开采殆尽,文物部门已采取措施,将残存山体作为大松石原产地保护起来。目前,民间还有不少爱好者在收藏大松石,数量可观、品质优良。

  为了挖掘地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大松石这一承载巨大文化含量的自然资源,今年,鄞州区文联精心策划“北纬30°的七彩传奇———首届中国鄞州大松石展览”。

  6月12日,大松石研究学会正式成立。同日,鄞州印社与大松印社成立。近期还将举办首届中国鄞州大松石论坛、名家篆刻讲座。

  “以‘大松石’命名举办的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鄞州区文联副主席史晓卿告诉记者。鄞州文联为举办“首届大松石展览”,组织各方力量,由鄞州区文联副主席史晓卿带队于今年3月开始拍摄宁波藏友收藏的大松石。接近尾声的时候,宁波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钱行莹先生,主动打电话找到史晓卿,共同商量在6月底“首届大松石展览”前出版《中国大松石图典》。

  此举得到了宁波36位热心藏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一起群策群力。藏家陈世林提供了沙孟海所题“大松石”的书法作品,沙孟海书学院提供了沙老用大松石所刻的“家在赤堇山麓”印章一枚。

  《中国大松石图典》系统性地梳理了大松石的概况、脉络及收藏、鉴赏等知识,收录了诸多难得一见的大松石精品,并整理出历代文化名人撰写的与大松石有关的诗文,可谓图文并茂,是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大松石专著。

  据悉,《大松石》个性化邮票也将于近期发行面市,它将成为特殊的“鄞州名片”远销海内外,再次书写大松石文化从萌芽到发展的独特民间工艺文化史。

  “这场规模宏大的大松石文化宣传活动,旨在从各个方面、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讲述鄞州大松石的瑰丽历史和文化脉络。让这些‘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奇石、美石由此走出‘深闺’,汇聚一堂,是鄞州作为中国书法之乡历史上又一次绝佳契机。”鄞州区文联主席邵斌表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