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廖静文
|
 |
徐悲鸿、廖静文全家福。 |
“我不仅爱徐悲鸿,也是他的崇拜者。”廖静文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16日晚,徐悲鸿之子徐庆平证实,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2岁。 为爱放弃学业 年轻时,廖静文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194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那时,她和所有姑娘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同年,为了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徐悲鸿登报为学校招聘一位图书管理员。 这个爱读书的湖南姑娘无意中看到招聘信息,就去报名了。 就这样,廖静文被徐悲鸿录用。那时,她还不知道,这个决定竟改变了她的命运。 随后,廖静文放弃学业跟随徐悲鸿到重庆工作。在那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她得到徐悲鸿的很多关照。有一次,她感冒发烧,多亏徐悲鸿悉心照料,她才很快康复。她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画家又多了许多感激之情。 廖静文病愈后,徐悲鸿常邀廖静文在工作之余去嘉陵江畔散步。时间一长,廖静文渐渐理解了徐悲鸿八年无家可归的无奈,他是如何多次试图与妻儿团圆却遭到蒋碧微的拒绝,这又让年轻单纯的廖静文心生同情。 从敬爱到同情,加上感激,她对徐悲鸿的感情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就对他说,那我愿意以后一直在你这里工作。徐悲鸿说,你愿意在我这里工作当然好,但你快20岁了,不小了。我47岁了,也没有家。你永远在这里工作,我们不可能永远这么在一起,你得有家,我也得有家。他就对我说,你如果愿意永远在这里工作,那我们结婚吧。”廖静文说。 由敬到爱,廖静文为徐悲鸿付出了纯真的感情,但是她的父亲表示反对,说除非徐悲鸿与蒋碧微正式离婚才同意廖静文嫁给他。这一次,徐悲鸿不愿再错过。 1945年12月1日,徐悲鸿与蒋碧微的离婚签字仪式在重庆大学张圣奘教授家里举行。徐悲鸿当场签字,答应了蒋碧微苛刻的离婚条件。除了支付子女每月的抚养费外,还要兑现100万元和100幅画。为了尽快完成画作,徐悲鸿积劳成疾,竟然一病就是半年。当时有医生劝告廖静文,说徐悲鸿的身体健康状况很糟,也许只有10年的寿命。年轻的廖静文没有犹豫,她陪伴在徐悲鸿身边,悉心照料,并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爱慕和敬佩的人。 1946年初,年届五十的徐悲鸿终于重新拥有了一个家。 七年短暂婚姻 提起刚刚结婚的那段时光,廖静文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轻松、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悲鸿生病……”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廖静文和徐悲鸿在一起生活了仅仅7年多的时间,感情却十分深厚。徐悲鸿曾不止一次地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爱情。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下了“静文爱妻保存”。 徐悲鸿逝世后,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廖静文就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000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给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写道:“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为悲鸿传记再进学堂 1953年,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她再次进入大学读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 1957年,她完成大学学业,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并应聘到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在工作中继续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为撰写徐悲鸿传记文学做准备,并写出了初稿。“文革”中她家几次被抄,多年搜集的资料几乎全部被毁,徐悲鸿的墓碑被砸碎,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1973年,周恩来总理派人看望她,并亲笔写信与她洽商恢复徐悲鸿纪念馆的有关事宜。1982年,徐悲鸿纪念馆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矗立起来。她感动得泪如泉涌,无数往事一齐涌上心头。 1983年,她撰写的26万字的长篇传记《徐悲鸿一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和徐悲鸿夫人,她还积极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到高校讲授徐悲鸿的艺术和生活道路,并进行书画艺术创作。 宗 禾 ■新闻链接 三段恋情勾勒徐悲鸿一生 情感生活中的徐悲鸿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妻子廖静文写过《徐悲鸿一生》,在内地引起轰动;他的前妻蒋碧薇写过《我与悲鸿》,在台湾风靡一时;他的学生孙多慈写过《寄徐悲鸿》,文章简短而感人。 ◎分道扬镳的恋情 “我从18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厄难。” ———蒋碧薇《我与悲鸿》 蒋碧薇出生在宜兴一个望族,13岁就由父亲做主定下了亲事,但几年后,徐悲鸿闯入了她的生活。18岁时,她毅然与徐悲鸿私奔到日本。其后,两人游学欧洲,徐攻美术,蒋专音乐。上世纪20年代末,他们双双回国,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分居,1945年正式签字离婚。徐悲鸿答应了蒋碧薇的一切离婚条件,蒋碧薇从徐悲鸿那儿得到了100万元的赡养费和100幅画。 ◎失之交臂的恋情 “小雾笼江际,寒风萦别愁。如何君去后,一似水东流。”———孙多慈《寄徐悲鸿》 1932年,孙多慈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时任艺术系主任。当时徐悲鸿与蒋碧薇积怨已深,对学生孙多慈则由欣赏生出怜爱。1934年,徐悲鸿与孙多慈正式相恋,徐悲鸿还曾刻一枚“大慈大悲”印章随身携带,嵌取了两人的名字。而徐悲鸿迁新居时,孙多慈以学生身份赠送100棵枫苗,却被蒋碧薇令仆人全数折断。徐悲鸿为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无枫堂”,且自命“无枫堂主人”。然而,这段“慈悲恋”在世俗的束缚下,最终夭折。 ◎承诺一生的恋情 “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勇敢地走到您面前,愿意为您和您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廖静文《徐悲鸿一生》 陪伴徐悲鸿到最后的知己是廖静文。1953年徐悲鸿病逝,这段有着28岁年龄差距的爱情,为期7年就戛然而止。廖静文凭着自己的执着,延续着丈夫的事业,包括建立徐悲鸿纪念馆。章 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