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文明

  大家在乘地铁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一号线各站点的自动扶梯口多了一块明显的告示牌“右立左让,文明出行”。这是市文明办联合市轨道交通公司根据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发出的倡议,旨在倡导市民乘坐自动扶梯时,自觉主动站在扶梯右侧,把左侧留给其他需要紧急通过的人。

  对于这样的倡议,有的市民或许不以为然:不就是乘坐自动扶梯吗,有必要这样“小题大作”?诚然,乘坐自动扶梯,并不是什么技术活,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但一个事实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自动扶梯上“右立左让”还是世界上不少先进城市通行的方式。在我国,尤其是上海世博会后,这一方式也基本得到社会认可,在当年关于“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变化最明显现象的调查中,选择“右立左让”的受访者高达50.5%,在受选多种现象中比例最高,表明了其在提升文明程度上的引领作用。我市地铁一号线开通仅一年有余,但运送乘客已超千万人次,自动扶梯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右立左让,文明出行”倡议的出炉,无疑将对进出站秩序起到促进作用,助推地铁进一步繁荣。

  “讲文明、树新风”,最终受益者不仅是社会,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这样的道理没几个人不懂。然而,知易行难。日常生活中,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多在走路、说话等一些小事上。这些小事,外界强制力(如法律、制度等)通常不便干预,人很容易不拘小节、随心所欲,鲜少顾及别人。而在公共场合,多站在他人角度处事,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恰恰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直观体现。试想,如果自动扶梯上并排站满人,而此时有人想快速通过,结果无路可走,他很可能左冲右突穿越人墙,穿的人费力,被挤的人不开心,不仅场面不雅,甚至会发生冲突;即使急行的人守规矩静候,内心里怕也是怨懑多多。不过,这些状况的出现,未必应怪那些站着不动的乘客,因为此前我们许多人没有“走路让行”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文明抑或不文明行为都会受其左右。不仅是乘自动扶梯,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如此。比如打电话,在国内,有人在公开场合旁若无人大声说话司空见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日本,却是另一种情形:公共场合几乎听不到手机铃声。为维护环境安静,人们会自觉把手机调为静音、震动或将音量调至很低,即使打电话,也会迅速走到人少的地方,小声通话。尊重他人,方便他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条件反射。对比之下,国人的文明意识和现实表现未免差强人意,“中国式过马路”、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至今随处可见。要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单靠行为人自觉显然不够,在法律不能着力的情况下,“小题大作”,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就不失为迅速见效的好办法。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书中所说:“要有文明礼貌的行为,必须走进环境,点点滴滴的熏陶。”

  细节决定成败,从细节着手,社会文明水平才能脚踏实地稳步提升。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通过宣传、劝导,像“右立左让”一看就懂、简单易做的小事,很容易通过口口相传、行为带动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文明习惯。而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文明习惯养成后,自然有利于其文明意识的整体提高,继而自觉地在更多方面做出文明举动,从这个意义来说,当初播下的行动收获的就是一种文明了。岑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