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学校的一砖一瓦
都融入了宁波市民的爱心

  那么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好心人的温暖,短短几日就让希望之花在甘肃天水的山区小村绽放。从东南商报6月16日发出第一篇报道发起援建行动,到昨天新学校动工,只过去了仅仅10天。

  在这背后,是许许多多动人的爱心在接力。正是商报读者和宁波热心市民伸出的一双双援手,才使得这所学校能如此之快地在希望的土地上诞生。新学校的一砖一瓦都会铭刻着宁波每一个市民的爱心。

  作为海上丝路起锚地的宁波,援建丝路重镇的天水,这如同是丝路向另一条丝路的致意。而这跨过千山万水的援建,见证着宁波这座城市澎湃着的真情大爱。

  错过的午饭

  去年,东南商报曾发起特别行动,帮助贵州加榜乡成功援建了一座“宁波桥”,让两岸的乡亲出行不再受到河水的阻挡,宁波市民踊跃捐款。然而,今年在刊发贵州天水的特别报道之前,我们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毕竟建校所需的费用远多于一座桥,这座希望小学有“希望”吗?

  没想到在6月16日,我们推出了甘肃天水之行后的首篇报道,马上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东南商报的新闻热线变成了爱心专线,也忙坏了参与募捐行动的宁波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有时候只顾着接一个又一个的咨询电话,还要接待上门捐款,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一位74岁老人从奉化乘车赶到慈善总会,拿出一本存折说要捐款。由于存折没法直接捐款,老人又去银行排队取款,最后以其子女的名义各捐出了1万元。

  老人说,他在甘肃工作了15年,两个孩子就是在那里出生的。现在能为那里的孩子做点事,很高兴。

  还有一对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年事已高,走路也很不方便,但还是亲自上门捐款,冒着高温赶来。尽管衣着再简朴不过,却一下子捐出了2万元。

  这对老夫妻只说,读书要紧,真遗憾自己小时候没书念,错过了。现在看到小孩子读不上学,太可怜,自己能出点力就出点力。

  话太朴素,心意却太重。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厚厚的一沓现金,对于这些满头白发的老人来说,是他们多少个平淡的日子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电梯的礼让

  这之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在这种感动、感激中度过。

  宁波市人防协会的秘书长陈占泽在首篇报道见报当天就和我们联系。第二天,他和一位会员单位的企业家一道来到报社。不仅细细询问童堡村的情况,还希望能直接到实地再看一看,言谈中带着“希望我们赶紧把这件事做起来”的迫切心情。他们觉得从事的工作对工程领域还是比较熟悉,因此很希望能在学校的房建这块多出点力。

  送别这位穿着布鞋、叮嘱记者不要写出自己姓名的企业家时,我们一同坐电梯下楼。电梯门打开了,我们示意他先走。然而这位企业家却让我们退后,回头请站在最里面的一位女保洁员先走。

  “我们从没有忘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建造人防工程的同时,一样重视社会责任和关爱精神,希望能以微薄的关爱之心回馈社会。”记者获悉,这位人防协会的企业家昨天在参加完童堡村宁波小学的开工仪式后,又马不停蹄地跑到了陕西岐山,在那里捐赠了1000套课桌椅。

  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10天。发生的故事很多,多得讲不完。还有很多故事,因为捐款人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名字或者电话,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这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美丽的结尾———那群山里的孩子终于将结束求学的“长征之路”,坐在明亮、整洁的教学里读书、学习。记者 张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