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寸匠心

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徐永水的白木小件作品。
  用钢丝锯锯出大体形状。
  用刻刀雕镂成形。
  12件成一套。
  工具箱里的几十把刀具。

  清代嘉庆年间,上海的码头边常会出现一些外国轮船。每当轮船一靠岸,原本闲坐在岸边的许多小贩就会抓紧时间挑起各种货物去船上卖,外国人很喜欢这些中国的小玩意儿。这些小贩中有一个宁海人,他的雕花小件颇受欢迎。

  近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宁波籍实习生史原榭专程来到宁海,寻找白木小件的第四代传承人徐永水。史原榭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数十件白木小件中,有一部分记录着“来自宁波”。

  记者 林旻/文 记者 崔引/摄

  1.白木小件是个冷门的非遗项目

  史原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物馆人类学的硕士研究生,正是宁波牵起了她与白木小件的缘分。“我的老师对白木小件感兴趣很久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研究,知道我老家是宁波的,就特意安排了这个项目给我。”史原榭询问了家人,但几乎都没有听说过家乡有这种工艺品。

  到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实习之后,史原榭见到了馆藏的40多件白木小件,有些记录了来自宁波,有些则没有。“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一般来自他人捐赠,会登记捐赠人的信息,但物品的原始信息不一定有,因为如果年代久远的话,有可能是由物品所有者的后人捐赠给博物馆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博物馆自主购买的。史料上有记载,博物馆曾派人类学家到亚洲来搜集材料,一般会购买一些方便携带、又能代表这个国家风土人情的东西,回去展示和研究。”

  在美国收藏的白木小件中,有完整也有破损的,有一些只剩下小部件。内容大多是反映中国百姓日常农耕生活的,也有一些行刑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场面。为了对这个实习项目有一个更详实的了解,史原榭在网上联系了宁海非遗办主任章亚萍之后,就带着疑问敲开了徐永水的家门。

  在章亚萍的印象里,白木小件在宁海也一直是一个冷门的非遗项目,很少有人关注。今年6月,在宁波市政府公布的第四批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徐永水和白木小件榜上有名。“宁海有几个老艺人会做,但真正在动手雕刻的也只有徐永水一个了。徐老师现在收了一个徒弟,想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还是有点难度。另外,白茶树越来越少,也决定了白木小件不能大批量的生产。”章亚萍说。

  2.“偷空减料”的作品却大受欢迎

  “说起来,宁海的白木小件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本来的雕刻小件材质、尺寸都不是现在这样的,算是那位宁海雕花匠的无心之作。”徐永水说,清中晚期有不少宁波人在上海谋生,其中就有一部分宁海木匠。他们把这种生意叫做“落河生意”,每天都挑着货物去码头等船靠岸。宁海雕花匠把平日里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雕刻成木质小件拿去卖,比如种田、捉鱼、读书等等,生意不错。

  只是让雕花匠不解的是,每天东西卖得不少,结算下来钱赚得却不多。经过一番细细的观察,雕花匠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雕刻都是靠着一双手,他的每一件货品都是精雕细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成品太少。”就这样,他开始想办法对货品进行改进。为了方便携带,首先要调整尺寸,雕花匠把一件货品的尺寸限制在0.8寸到2.5寸之间;其次,他开始选用白茶树做主要原材料,因为白茶树细腻、结实、光洁度好,雕刻完以后,还能省去上漆的功夫;在最关键的一步———雕刻时,他开始改变过去精雕细琢的路线,试着采用直线造型。这种刀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白木小件的基本刀法,被徐永水称为“一刀到顶”。

  很快,第一件作品就出来了。第二天,雕花匠又挑着货物去船上卖,这个他“偷工减料”做出来的小摆件依然大受欢迎,从此以后,他便一改以前的雕刻习惯,专门制作这种造型小巧的小摆件———便是流传至今的白木小件。

  3.美院进修后对白木小件作了改良

  当年的这位宁海雕花匠并没有留下名字,有据可查的白木小件传人是100多年前一个叫沈中泽的师傅,再后来便是徐永水的师傅王大外了。

  和很多手工艺人一样,徐永水学习白木小件制作的初衷也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18岁时,徐永水去了王大外的工艺生产合作社做了6个月的专业学徒。别的熟练工一天可以做六七个小摆件,这个年轻人却可以做十来个,顿时让师父刮目相看。

  徐永水的雕刻步骤是这样的:先选一块大小合适的白茶木,用钢丝锯锯出大体的形状、厚度;然后按照自己的构思,用平刀、圆刀、三角刀代替笔,逐一雕镂至成型。工具箱里的几十把刀具,常用的有近十把。最后一个步骤是点睛,用铅笔给人物或者动物画上眼睛。

  1963年,徐永水被保送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在美院,他看到了老艺人制作的白木小件。这些作品线条简单空灵,人物栩栩如生。在合作社里,他一直以速度为荣,作品也一直颇受好评。可站在这些作品前,徐永水忽然有一种挫败感。不久后,他开始专项进修白木小件的艺雕课程。这一段时间的进修,给了徐永水一种全新的体验。

  回宁海之后,徐永水对白木小件进行了一些改良,“它之所以受欢迎,并不只是因为人物造型,很多雕刻更细致更逼真,但白木小件更是以场景感取胜。”从那以后,徐永水就将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渔樵耕读”作为白木小件的创作题材。相比史原榭带来的美国收藏的白木小件作品图,徐永水雕刻的人物简单许多,有些甚至没有具象的五官。“无论在造型还是内容上,从民国以后,白木小件的风格都趋向更加简约。”徐永水整理了一套12件白木小件,让史原榭带去美国。

  4.因为简约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

  宁海民间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白木小件是宁海最早走出国门的工艺品。在清中晚期,每逢圣诞节前夕,外国的传教士就会在宁波大量购入白木小件,因为造型生动、价格便宜,传教士们打算带回去做赠品。当时白木小件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有一件事让徐永水印象深刻。1959年,徐永水带着白木小件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把白木小件的精品带到了故宫博物院,参加展出。那时合作社变成了宁海工艺美术厂,当时整个厂共有40多个人在做这个活儿,一个月的出口量可以达到一万多件。 

  1976年,白木小件的出口量从每个月一万多件锐减到了一千多件。从事这个行业的,也只有十来个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企业合并,工艺美术厂并入塑料二厂,徐永水也从工艺美术厂转入了林特局园林处。雕刻师放下刻刀转了行,白木小件也因此走下了历史舞台,从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销声匿迹。

  一直到了2010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徐永水和已经疏远了将近30年的与白木小件有关的记忆重逢。随后,他整理出了已经许久没有动过的雕刀工具。“其他门类的雕花作品往往会选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惟独白木小件这门手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和劳作状态。”徐永水说,正是白木小件的简约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东西虽小,但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不要失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